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 篇】 篇一 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恭恭敬敬、怒目圆睁、置之度外、屈指计算”等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1、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2、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满头白发,旌节脱光了毛)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快速读课文思考。(受了很多折磨) 3、在第一节里,我们了解到,苏武是代表汉朝的使者啊,怎么会受折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 出示:课文第四、五小节。指名读。 心坚如铁具体表现在哪里? 1、指名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匈奴王的“计”是什么? 2、匈奴王借这件事想告诉苏武什么?(要么投降,要么就老死在异国他乡,无法回去) 北海:现在俄罗斯的贝尔加湖 3、苏武明白了一切,指的是苏武明白了 ,但是他 。 积累词语:和心坚如铁相似的词语: 挥金如土 铁证如山 身轻如燕 恩重如山 健步如飞 坚硬如铁 坚强如钢 洁白如雪 粉红如霞 4、读读课文第五小节,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苏武心坚如铁?(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渴了、饿了、冷了??) 5、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生理上的,精神上的) 6、面对种种磨难,苏武心坚如铁,顽强地忍受着种种折磨(配合读) 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1、“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置:放;度外:部放在心上。“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2、是什么使苏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回归祖国) 3、师生配合读 4、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当匈奴王要苏武认罪的时候,苏武的表现是怎样的?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苏武当时是怎么想的?(我是汉朝的使者,诬陷我,让我认罪就是对汉朝的侮辱,作为代表国家的使者,不能让国家蒙羞) 师生配合齐读: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苏武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说完话就“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那苏武为什么还要接过旌节?(避免战争,国家的安宁,义无反顾) 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过渡:一计不成,匈奴王又生一计,他派了已经投降的汉使卫律来劝降。苏武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让苏武到北海牧羊,匈奴王明白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 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1、(师生配合读):北海是一个“野草遍地,没有人烟”的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陪伴苏武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

文档评论(0)

施工方案编制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专业从事招投标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资料编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