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商隐(811—859)(生卒年说法不一):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生平与创作 人生初程(811—837) 李商隐科举场中的遭遇 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为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同时,不禁想到曲江繁华到寥落的变迁,简直就是王朝盛衰的一个见证。这时,李商隐写下七律《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参考资料董乃斌:《李商隐传》、《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 * 1、出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从祖父起,迁居郑州;生于获嘉(今河南获嘉)。 2、政治背景: 唐朝第十二代君主李纯(宪宗) 社会矛盾因“安史之乱”而充分暴露并恶性发展,变本加厉,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未曾缓和 科举制度积弊丛生,腐朽不堪,埋没人才 3、科举场中的遭遇 大和四年(830),李商隐刚二十岁,正是一位风流倜傥、青春焕发的才子。 李商隐与友人第一次赴京赶考,结果是友人高中,李商隐榜上无名。 对于李商隐来说这是一次打击,不过他倒也没有十分在意,一次落第,不足以说明自己没有才华。 此后三年内,李商隐每年都赴京应试,年年落第。 大和七年(833年),经过友人令狐楚介绍,李商隐结识郑州刺史萧澣,二人结成忘年之交。 不久后萧澣失势,萧澣鼓励李商隐力争进取,于是李商隐前去拜见新任刺史催戎,得到赏识,聘为幕僚。 不久后催戎也病逝,李商隐只能另寻依靠。 大和九年(835年),李商隐再次来到长安应试。这期间他写了寄托自己“身世之感”、“寄怀之意,全在言外”的七绝诗《宿骆氏亭寄崔雍、崔衮》,历来被认为是情挚意深、含蓄蕴藉的佳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开成元年(836年),一年一度的礼部考试照常举行。李商隐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长安。 此时的李商隐开始了对时事的初步思考。考试完毕后,发榜期间,李商隐独自一人来到曲江游玩。 他独自在江头漫步,默背着杜甫的名诗《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李商隐默念着杜甫的诗句,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这柔软细长的柳枝,翠绿的蒲草究竟为了谁?是为了我们那无能的皇上?还是为了我这样落魄的书生?或者为了那浑浑噩噩的老百姓……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前四句以曲江的往昔为背景,极力渲染它今日的荒圮阴惨。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五、六两句使用两个有名的晋朝故事编成对仗工稳的对句,抒发念故土、昔往日的感情;后句表现天下将乱、国破家亡的不详预感。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动乱已叫人心胆俱碎的,可是一想到如此衰朽的唐朝所面临的可怕下场,那么心中的痛苦不知道要强烈多少倍了! 表现出强烈而深沉的忧国情绪。 关心国事并且积极干预政治的态度,表现出一位诗人最宝贵的政治热情和朝气。 进士及第: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开始对年年应试不第的生活感到厌倦,于是想通过旧交令狐绹的关系得到帮助,令狐 绹与主考官交好,于是通过关系,李商隐及第。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李商隐回想自己八年的辛酸应试生活,只不过令狐绹几句话便实现了。 李商隐高兴之余,想到自己已经多少次带着失望和心酸告别长安,幸好这次及第。离京时,同年好友们为他送行,李商隐作一首七律给一位当天未能来送行的好友,即是《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 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李商隐进士及第,竟看不到那种及第后应有的欢喜与兴奋。可是谁能知道,李商隐一考就是八年,八年已经可以改变很多事物。 诗的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不必为未能来送行而惋惜,因为自己大概很快会回来。此次离京,心绪不同,连灞陵的柳色看上去也不像往年那样充满怨恨。所以,你未能到此折柳相赠,倒正是相宜。 八年应试不第的艰辛 生活,奠定了李商隐忧郁 感伤的诗歌风格。 这是他一个人的悲哀, 也是一个时代的沉浮;这 是他一个人的故事,也是 中国式文人的集体背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