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央民族大学刑法期中论文
Criminal Law Mid-Trem paper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死刑问题的审视
——从人性的角度
姓 名: 丁一男
学 号: s1501999
院 系: 法学院
专 业: 法律硕士(法学)
指导老师: 赵小锁
二〇一六年一月
死刑问题的审视
——从人性的角度
【摘要】目前学界在死刑的存废问题上颇有争议,本文从人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论述了死刑存在的人性基础,并通过对比死刑废止论者的人性观和死刑保留论的人性观来分析死刑适用的人性根据。最后笔者给出自己的死刑存废的人性思考,得出死刑不可人为废除,应让其自然消亡的结论。
【关键词】死刑存废 人性分析 刑罚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其存废一直颇受争议。贝卡利亚,边沁持死刑废止论,康德,黑格尔等则持死刑保留论。死刑这一刑罚制度几乎可追溯到几千年前,说明该制度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这一必然性是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没有意义了呢?法律的存在离不开人性的基础,那么我们就从人性的的角度来思考死刑制度的存废。
一、死刑存在的人性基础
(一)人性的解析
什么是人?人是世界中唯一具有理性意识的物种,是感情丰富多彩和欲望无穷、但其能力特别是理性能力有限的特殊物种。社会正是为解决人能力有限性的产物,它是通过分工协作的办法以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结合起来的人群,通过协调集中的办法集聚个人力量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又通过集中群众智慧的办法将有限的个人理性集中起来,以解决个人理性不足的问题。而人性,又称之为人的本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性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赵小锁:刑法的人性思考》,载《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二)死刑与人性的关系
1、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必然导致犯罪的存在
人的社会性意味着人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与别人的友好往来才能过一种最好的生活。而道德就是人过这种社会生活的理想之道和应有之德。由此人的行为具有道德性,其特点是利他,即不害人,并乐于助人,其最高境界是正义。正义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包括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即个人的追求不是建立在损害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而是相反,使个人的追求能增益他人和整体的利益。然而对个人的具体行为而言,人行为的道德性并不一定会实现,有时会出现某些人的不道德行为,这是因为:其一,人的行为不一定受理性的指导,而往往受自己的欲望所支配。其二,个人的理性有限,使他难以对人生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三,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常常使人无暇顾及行为的道德性。如因极度饥饿而偷盗。其四,人与人的差别。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会出现人生观的差别和实际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利益的冲突难免会造成彼此伤害。人的社会性要求限制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追求一个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法律则是禁止不道德的行为的最佳手段,而犯罪则属于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它是某一客观环境下人的道德性的严重缺失。这意味着犯罪的存在有其社会必然性。
2、刑罚是控制犯罪的必然手段
刑罚作为犯罪的对应物而产生,是社会对犯罪的一种反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刑罚被视为是对付犯罪的唯一手段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国家在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会产生社会效应 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1页。,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这些社会效应可以分为对犯罪人的效应和对社会其他成员的效应。对于犯罪人而言,刑罚限制、消除了犯罪人的再犯条件,并对其产生威慑效果,感化犯罪人弃恶从善。对于社会其他成员来说,对被害人及其家属有安抚的效果,是受到犯罪破坏的社会心态恢复平衡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1页。
【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
3、死刑是极端反社会行为的控制手段
犯罪的种类有很多,有一般社会生活领域或私域中只针对个人的犯罪,即一般刑事犯罪,还有意识形态或政治领域的犯罪;而犯罪中又有一种最严重的犯罪,即极端的反社会行为。它严重第违背了人的社会性,以极其残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温室大棚施工组织设计(包含道路)(实用资料).doc VIP
- 上海书法家协会书法9级理论考试.pdf VIP
- 三相大功率交错并联磁集成LLC谐振变换器的设计.doc VIP
- 华为中高层员工的述职方式、述职模型和8大述职内容!(纯干货).pdf VIP
- 中等职业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教育部).docx VIP
-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PPT课件.pptx VIP
- 自考00037美学复习资料.pdf VIP
- 销售竞业协议范本 .pdf VIP
- 中秋博饼游戏规则.doc VIP
- 202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院)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