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时代礼制问题研究的回顾反思和展望.docVIP

龙山时代礼制问题研究的回顾反思和展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山时代礼制问题研究的回顾反思和展望 ? 朱乃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 礼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项重要因素。 龙山时代礼制问题的提出及其探索,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展开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今后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之际,有必要对近20年来的龙山时代礼制问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并提出有关问题,以有利于今后对龙山时代礼制问题做更深入的探索。 ? 一、龙山时代礼制问题研究的回顾 我国对龙山时代礼制的探索,是伴随着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而开展起来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学术界开展对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讨论中,唐兰就注意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墓随葬品的组合可以和殷周墓葬中的彝器相比[1] 唐兰:《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兼答彭邦炯同志》,《光 明日报》1978年2 [1] 唐兰:《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兼答彭邦炯同志》,《光 明日报》1978年2月23日 [2]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163~166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20多年来,对龙山时代礼制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礼器、礼仪性建筑、龙山时代礼制的内涵与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文明化程度等问题。其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1978年至1989年和1989年至现今的前后两个阶段。 ? (一)1978年至1988年对龙山时代礼制问题的研究 这时期对龙山时代礼制问题研究的特点,主要是相继发现一大批礼器与礼仪性建筑,并引起研究者对这类遗存的重视。 1.重要的发现 重要的发现有以下几项。 (1)1979年至1983年,发掘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在几座大墓中出土一批由彩绘漆木器、彩绘陶器和玉石器,以及牲体为主的随葬品,其组合特点类似于后来商周时期贵族使用的礼、乐器。这些发掘资料,是后来提出龙山时代礼制问题的主要依据。 (2)1982年至1985年,在辽西先后发现喀左东山嘴祭坛、建平牛梁河“女神庙”与积石冢等红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宗教礼仪性建筑遗存。 (3)1982年至1987年,在环太湖地区相继发现了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土墩墓地、江苏武进寺墩良渚文化的“玉敛葬”葬,以及浙江余杭反山与瑶山良渚文化祭坛墓地等。其中寺墩“玉敛葬”墓的发现,以及汪遵国等人以《周礼》中“璧琮以敛尸”之说来认识良渚文化的这类“玉敛葬”墓[3]汪遵国、李文明、钱峰:《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例证——介绍武进寺墩墓地遗址 [3]汪遵国、李文明、钱峰:《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例证——介绍武进寺墩墓地遗址 的考古发现》,《江海学刊》1983年第2期。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文物》1984年第2期 (4)1983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殿堂式”礼仪性建筑址。 (5)1987年在山东临朐西朱封发现一座山东龙山文化重椁一棺墓,1989年又发现一座重椁一棺墓和一座一椁一棺墓。由此认识到1979年至1981年及1985年发掘的泗水尹家城山东龙山文化墓葬中,有5座规模较大的墓葬亦是有棺椁或重椁的墓葬[4]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89年 [4]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89年 2.对龙山时代礼仪性建筑址及其在中国文明起源中作用的初步思考 以上这些发现,促使研究者对龙山时代礼器及礼仪性建筑址的作用进行思考。如孙守道、郭大顺在1984年提出:红山文化中龙及有关成组玉器的出现,象征着当时社会某种等级权力观念的存在,已具“礼”的雏形[5] 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第6期,该文最初于1981年12月提交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5]。苏秉琦于1984年11月17日在浙江嘉兴召开的“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则进一步指出:上海发掘了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大量精致的陶器和玉器。这些器物都不是寻常生活用品,但尤为重要的是它的如同丘陵的大封土堆。联系到远比它更早的近年在辽宁建平发现的属红山文化后期营建在山顶上成排的所谓“积石冢”。自秦汉以来用“山陵”一词称呼帝王冢墓,渊源甚古。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黎明期历史虽然还是“若明若暗”,但已决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神话了[6 [5] 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第6期,该文最初于1981年12月提交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 [6]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7] 高炜:《陶寺龙山文化木器的初步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86年。 至1987年,杜

文档评论(0)

2001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