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望九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定景换点的写景方法及其作用,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品读字里行间表现的九华景致,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说明:
两个目标体现了教学应该始终关注的三个维度:除了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方法的展现,更应有情感思想的陶冶,语文的工具与人文理应兼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散读课文,疏通文意。
导入新课;教师巡视、个别指点。
学生读课文、读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先独立进行,再同桌交流互相补充,有疑难处可提出师生一起解决。)
“读诗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相比现代文尤为重要。散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沉浸文本,初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探讨1:苏轼观庐山叹曰“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王十朋望九华有同感吗?可见九华山有何特点?
理解探讨2:“九华之胜,不在山中”,那么其胜景又在哪里?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九华雄伟秀美的山色、作者愉悦欢喜的心情;领会“定景换点”的写景方法、理解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分析探讨过程中仍然要重视朗读、加深理解)
学生细读第一节,可以发现作者“三望”才看清楚九华真容。(“仅见”、“始见”、“方了了见”,三望见三景,位置不同,山景也各异。)
学生品读第二节,感受以整个大自然为背景、有“夕波落日”映衬的九华才是“九华之胜”。
文言文教学很忌讳呆板机械地翻译课文,应该借精心的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浓厚学生兴致,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深刻难忘。估计此过程中学生会有能意会而不能言说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也可老师予以讲解提示,帮助他们一起学好课文。
课后作业
出示作业内容与要求:1、翻译课文。2、注解中提到了“太白啸歌”,请上网查阅理解其意。
3、查找若干咏山诗句。
回家完成作业。
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同时经常要作相机拓展,以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积淀、发展语文能力。
思路点拨
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大诗人李白见之赋诗,称说“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可由此入手,请学生在整体初知大意后探讨李白所言能否在本文中得到印证。
练习举隅
1、九华山明明是相对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觉九子依依向人”,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2、在本单元中,杜甫的《望岳》与王十朋的《望九华》都是写山的,请比较有什么不同。
教学目标:
知识积累目标: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过程方法目标:了解文中定景换点的写景方法及其作用。
情感价值观目标:品读字里行间表现的九华景致,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定景换点的写景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九华之胜,不在山中”的具体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同学们,我们学习苏轼的这首诗明白了哪些道理呢?(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与这首诗类似的文章《望九华》。
(二)介绍九华山
九华山有“东南第一山”的称号,原名九子山,因山上有九峰,酷似莲花,唐代大诗人李白见之赋诗,称说“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后更名为九华山。相传地藏菩萨在此修行,使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就是我国的旅游胜地。
(三)熟读课文。
(四)重点词语的掌握
余过池阳过:访问、探访。
始见之始:才。之:它,指代九华山。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然:但是。灭:隐、暗。没:隐。于:在……
晚泊梅根浦晚:到了傍晚。
方了了见诸峰也了了:清楚,明白。诸:众、各。
邈然于怀邈然:悠远的样子。然:……的样子
便觉九子依依向人依依:柔软的样子,留恋惜别的样子。
(五)翻译课文
学生读课文、读注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学生先独立进行思考,再同桌交流互相补充,有疑难问题再由教师和同学一同解决。)
(六)分析课文
1、与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比,本篇文章在哪几个角度描写了九华山的景貌?
提示:本篇文章主要通过三个字,把作者望九华的行踪交代得一清二楚。即“过”、“登”、“望”三字。首先是“过”这个角度,结果是仅见一峰。其次是“登”,结果是“始见之”,但还是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最后是“望”,通过在江上望九华山才“了了见”。三个字代表了三个地点的转换,即从楼上的眺望到舟上的仰望再到梅根浦的远望,三个地点望九华各不一样,从而突出了九华山神秘的风采。
2、如何理解“九华之胜,不在山中”?
提示:九华山尽管气势雄伟,但作者仍然认为九华山的秀美在于从江上远望,如句中写道“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阳落日,邈然于怀。”可见作者还认为领略九华之美景在傍晚,“夕波落日”映衬下的九华山,会让人“邈然于怀”。(此处重在理解作者观看九华山的角度,不在山中而在江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_T 3880.2-2024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第 2 部分力学性能.docx VIP
- 地铁全面节能改造技术方案(RT轨道苏州会议).pdf VIP
- 鼻部解剖及生理(共49张课件).pptx VIP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x
- 工程装饰装修施工方案.docx VIP
- CECS-10-89埋地给水钢管道水泥砂浆衬里技术标准.pdf VIP
- 中国如何推进智慧消防稳定发展.doc VIP
- 岭南版上册二年级美术教案.doc VIP
- 2025 年重庆市高中数学联赛初赛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HarmonyOS鸿蒙应用开发》电子教案--项目2-01.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