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无线充电器说明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3 页 共 NUMPAGES 28 页 太阳能无线充电器 设计者:程鲁,崔佳林,曹灿,王旸 指导教师:施悦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作品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节能、环保成为了全世界各国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电力革命的不断深入,关于新的电能利用方式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传统电能传输和使用方式限制了电能技术的发展,繁杂的电线不仅占据大量空间,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烦扰与不便,同时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电线老化、电线杂乱引发的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人员伤亡及潜在威胁更是无法预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谐振的太阳能无线充电器。装置基本思路:太阳能电池板 蓄电池 振荡信号发生模块 宽频带高频功率放大模块 谐振的发射线圈 谐振接受线圈 高频整流滤波电路 负载。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中,蓄电池再将电能供给振荡信号发生模块,振荡信号发生模块发出3.1MH左右高频频率信号,经过功放模块后输出10W功率给发射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具有相同的固有频率,当发射线圈所发射的频率达到固有频率时,即皆为3.1MHz左右的频率时,接、发射线圈间实现电磁谐振,能量就从发射极线圈以隧道方式传输至接受级线圈,从而实现了电能的无线传输,然后经过高频整流滤波电路将高频交流变成直流,供给手机等小功率电子设备。创新点:(1)采用太阳能作为装置的能量来源,环保节能;(2)采用谐磁共振的方式实现无线电能传输,比一般的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方式效率更高,传输距离更远;实验显示,在发射接收线圈匹配的情况下,晴天情况下,将太阳能电池板正对南方,与地面成30-40度夹角,BSM100-36型平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额定输出电压18V、功率5W,可在14h左右将12V-4AH松下免维护蓄电池电量充满。在5-24V范围内调节第二路DC直流转换器输出电压,发现三星I9300手机可以在30mm-40mm距离内,与线圈轴线成300度范围内正常充电。当手机充电基座距离发射基座近时,输出电压大;距离远时输出电压小,多余能量以驻波形式通过谐振电路返回功放,自动调节输出电流大小。与手机连接的线圈具有稳压电路,可稳定输出4.2V-5V电压。保证手机充电过程的稳定性。装置不受非铁磁类介质影响,且对人体无伤害。基于谐振耦合的无线供电装置,能解除电线对人类生活的约束,减少因电线老化引起的事故的发生,提高用电的安全性;在提倡环保的今天,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积极的响应了保护环境和节能降耗号召,具有很强的推广性。 目录 TOC \o 1-3 \h \u 6011 1.研究背景 3 16173 2.方案设计 4 27178 2.1设计方案的确定 4 1832 2.2 太阳电池板和蓄电池的选择 8 2.3振荡信号发生模块的设计制作 9 2492 2.3.1 MAX038芯片介绍 9 6918 2.3.2 MAX038做成的正弦波信号输出电路图 10 27395 2.3.3 MAX038的波形输出控制 11 17069 2.4 功率放大模块的设计制作[11] 11 11074 2.5 谐振匹配的初、次级线圈的设计制作 12 2.6高频整流滤波电路 .13 3960 3.实验部分 15 740 3.1调谐 15 6820 3.2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17 18123 3.2.1 传输效率 17 19414 3.2.2 线圈的品质因数 22 31738 4.经济分析 23 30847 4.1经济效益分析 23 30847 4.2 环保效益分析 24 30847 4.3实验运行成本分析 25 13603 5.创新点及优点 25 4385 5.1创新点 25 29160 5.2优点 26 4850 5.3应用前景 26 26169 参考文献 27 1 研制背景及意义 无线电技术用于通信, 已经在全世界流行了近一百年。从当初的无线电广播和无线电报, 发展到现在的卫星和微波通信,以及普及到全球几乎每一个人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GPS等。无线通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没有无线通信, 信息化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议的。然而,无线通信传送的都是微弱的信息而不是功率较大的能量。因此许多使用极为方便的便携式的移动产品, 都要不定期地连接电网进行充电,也因此不得不留下各种插口和连接电缆。传统的电气设备都是通过插头或插座等电连接器的接触进行供电,这就很难

文档评论(0)

33991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