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价值观古今转换——德与法
内 容
壹、传统儒学的道德取向
贰、现代工商业社会的法治取向
叁、传统的法治思想
肆、建立适应工商业社会的现代儒学
伍、建立现代法治国家
壹、传统儒学的道德取向
一.内圣外王的道德价值体系
传统儒学可以说是道德之学,道德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都是以道德为核心思想。修身讲道德修养,以道德作为人格评价标准。治国讲德治与人治,崇尚仁政与爱民。平天下讲以德服人的王道思想,得人心者得天下。由此构成了一个道德取向的内圣外王之学。
孔子首开道德风气之先,这与孔子是鲁国人有关。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族人与功臣。周公封于鲁,太公望封于齐。周公留在周王朝襄助武王治理天下,由他的儿子伯禽前往治理封地。齐国的开国者太公望首先着眼于鱼盐通商之利,而鲁国的开国者伯禽则以改变当地礼俗为首务。由此可以看出齐、鲁两国风尚不同,齐国重实务,鲁国重教化。周公当时就预料到齐国强,鲁国弱。周朝确立了宗法封建制度,并建立一套相应的礼制以维护政治及社会秩序。由于封建制度的内在弱点,周王室日趋衰弱,诸侯国日渐强大,宗法礼制遭到破坏,社会结构面临调整。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已是礼坏乐崩的局面。在诸侯国中,鲁国保留了最多的西周礼制。洙泗之间,民风淳厚。身为知识分子的孔子,深感社会失序,世风日下,基于对社会的高度人文关怀,以士阶层的自觉为着眼点,以鲁国人的质朴风格,提出君子之学,作为士阶层立身处世的准则。君子之学是针对当时世风败坏而提出的,有别于小人,形成了孔学的道德取向。孔学中讲仁义、诚信、义利之辨、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泰而不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都是严格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孔子不但个人修养讲道德,而且主张为政以德,美化三代圣王,作为统治者楷模。政治道德是周公首先提出的,周公协助父兄取得天下,深知商纣失天下并不是天意,而是不得民心。周公吸取教训,提出「克明德」、「德垂后裔」、「德裕乃身」,德政思想萌芽。孔子继承周公志业,又眼见季平子逐走鲁昭公,因为季平子亲民,而鲁昭公不亲民,得不到国人的支持。在贵族的斗争中,平民地位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孔子于是提出德政与仁政的主张。孔子在个人修养及立身处世方面讲得较多,治国方面讲得较少,而孟子及荀子则在治国、平天下方面有较多的发挥。孟子是个极端的道德至上论者,贵义贱利,尊王道贱霸道。因为道德至上主义,在人性论上必然主张性善论,与道德作内在逻辑联系;也因为道德至上主义,而有动机论与唯心论倾向。荀子走中道路线,既讲德也讲法,既讲仁义也讲刑罚,王霸并用,义利双行,以礼为思想纲领。有见于孟子性善论不符合人性真相,提出性恶论以为制衡。荀子的中庸思想较接近孔子本意,孔子虽然讲道德,但实事求是,一本务实人生的精神,讲见利思义而不排斥利,尊王道而不排斥霸道,对人性不愿多谈,存而不论,只强调后天学习。儒家经典皆为君子之学, 孔门后学所著礼记大学篇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宗明义,为了实现明明德,提出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成了一套完整的内圣外王之学,而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小结,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为总结。周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礼为君子而备不为小人而备, 春秋以义为宗旨, 道德取向明显。
儒学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当时封建社会的特点,有浓重宗法道德思想。西汉以孝治国,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提出三纲作为政治与社会伦理,春秋决狱,高举伦理道德旗帜,主张德主刑辅。汉武帝独尊儒术与隋唐科举以儒取士,儒学成为国学。儒学的道德取向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但儒学与政治挂钩也影响了儒学的走向以及儒者的处世定位。先秦儒学出于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是自我期许而非干求禄位,保持独立人格,超然于统治者之上,合则留,不合则去,坚持原则。但汉武帝将儒学列入国家宪法,儒学难免为统治者服务,由荀子的“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变成董仲舒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隋唐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知识分子的干禄工具,儒学由民学变成官学,儒家载体由士人移至官僚。随着帝王专制的深化,儒学的政治伦理已不复先秦儒学原貌。两宋理学家把三纲五常提高到天理的宇宙本体论高度,把先秦儒学上下对等的伦理关系变成以下事上的不平等关系,从孔子的「君使臣以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