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个刘伯承的故事 段 新 网名:duanxinxyz 摘 要 本PPT讲述了刘伯承的十个故事:1.“神枪手”刘伯承; 2.妙用比喻谈形势;3.巧用对比讲练兵;4.举例剖析论细节;5.一针见血揭阴谋;6.避开锋芒转话题;7.后发制人抢先机;8.活用类比教战术;9.不顾安危寻希望;10.“敌人”也是同胞。 目 录 1.“神枪手”刘伯承/4 2.妙用比喻谈形势/6 3.巧用对比讲练兵/8 4.举例剖析论细节/10 5.一针见血揭阴谋/12 6.避开锋芒转话题/14 7.后发制人抢先机/16 8.活用类比教战术/18 9.不顾安危寻希望/20 10.“敌人”也是同胞/22 1.“神枪手”刘伯承 1935年,红军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垇。营房安置妥当后,刘伯承与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忽然,大家发现在大树枝丫上站着一群乌鸦。有个警卫员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大家不约而同鼓起巴掌来。 刘伯承哈哈大笑后说:”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完,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手一举,“砰”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警卫员半信半疑地说:“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 刘伯承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考我,看到底及格不?麻烦你去找个鸡蛋来。”警卫员从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叫他用力朝天上甩,警卫员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当鸡蛋飞向天空,看上去小得像一粒黄豆时,刘伯承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纷纷洒落下来。 警卫员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大家枪法。刘伯承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我们互相学习。枪法越准,越能更好地消灭敌人。” 1.“神枪手”刘伯承 点评: 刘伯承文武双全,既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能举枪射击,百发百中。难怪他会赢得警卫员们的心服口服和真心爱戴。 有才不骄,谦逊谨慎。这是成功做人的诀窍和法宝。 2.妙用比喻谈形势 1940年5月,在白晋铁路大破击的战术总结中,刘伯承说:“日寇现在企图对我们大块根据地,用据点的铁路公路构成网状,把抗战军民紧缠起来。打个比方来说,敌人要用铁路作柱子,公路作链子,碉堡作锁子,来造成一个囚笼,把我们军民装进里边去,凌迟处死。” 1947年夏季,蒋介石把主力集中在陕北、山东两翼,对我方进行重点进攻。刘伯承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分析道:“蒋介石凭借黄河天险只以少数兵力实施防御。这种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其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 2.妙用比喻谈形势 点评: 刘伯承元帅的著名军事思想,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誉为“战神”的他,不仅有着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其形象生动、充满理趣的军事指挥语言,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伯承非常注重战场形势的掌握,他把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五个要素比作五行,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千干净净。”在这里,他用“柱子”喻铁路、“链子”喻公路、“锁子”喻碉堡,形象地道破了日军的“囚笼战术”;而对于蒋介石两头粗、中间细的兵力部署,他用了一个“哑铃”来概括,极为精当。一个“囚笼”,一个“哑铃”,敌我形势顿时明了。 比喻的运用,让“战神”对敌的精确判断,化为战士们听得懂的通俗语言,为指导我军民采取有效的战术,粉碎敌军战略意图,发挥了重要作用。 3.巧用对比讲练兵 1942年10月10日,刘伯承在人民武装干部测验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这样强调练兵: “我们要发扬各种武器,利用敌人的一切漏洞和机会消灭它,逐渐强化我们的武器。但是无论新旧武器,有了以后还要熟练才行,要将技术练成如用筷子吃饭的样子,咱们用筷子吃饭是‘百发百中’的,要吃哪一块就夹哪一块。 “大家不要以为懂了以后就算可以啦,还要时时练习,只有时常练习,才能熟练,只有熟练方能生巧。用筷子吃饭是‘百发百中’的,我们用枪也要像用筷子吃饭‘百发百中’。” 3.巧用对比讲练兵 点评: “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伸?”没有武器,难以取胜;有了武器,运用不熟练,也难以取胜。为了激励战士们平时多练兵,刘伯承提出了用枪“百发百中”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在战争中,优势才会越来越明显。然而,用枪要“百发百中”,谈何容易。 刘伯承巧妙地把“用枪”的熟练程度和“用筷子”的熟练程度进行对比。用筷子,“要吃哪块夹哪一块”,为什么我们用枪就不行呢?就是因为筷子天天用,而打枪却没有时常练习。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现象一对比,产生了非凡的说服力,极大地唤起战士们学军事、学技术的积极性。 4.举例剖析论细节 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刘伯承讲道:“山西有种圆毡帽,正反面不分,前后也不分,怎么戴都可以。有的报告跟它差不多,说‘激战一昼夜,双方无伤亡’,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激战’而又‘无伤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