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同步试题新人教版.docxVIP

2020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同步试题新人教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 最后一次讲演 追溯背景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有国民党特务混入,他们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无所顾忌地说笑取闹,使人忍无可忍。于是,在李夫人离开讲台后 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了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伪本质,赞颂了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结构图示 拓展链接 李公朴(1902—1946),原名永祥,号晋祥,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李公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社会教育家。李公朴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坚持革命、顽强斗争的一生,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的一生。李公朴“爱国、民主、进步”的精神不仅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卑  劣     诬  蔑     屠  杀     恐  怖 毁  灭 卑  鄙 蛮  横 赋  予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劣(liè)    无耻(zhǐ)    民主和平(hé) B.蛮横(hèng) 捶击(chuí) 光明正大(guāng) C.赋予(fù) 诬蔑(meì) 偷偷摸摸(tōu) D.卑鄙(bì) 吓倒(dǎo) 挑拨离间(jiàn)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动   娇傲   光明正大 B.诬蔑 牺牲 和爱可亲 C.黎明 疯狂 桃色事件 D.热列 舆论 挑拨离间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 B.文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C.本文作者闻一多,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春水》等。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D.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 5.下列语文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激动”“骄傲”“疯狂”都是形容词。 B.“光明正大”“和蔼可亲”“挑拨离间”都是并列短语。 C.“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加点的部分在句中作状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是一个反问句。 ◆课内精读 阅读“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回答问题。 6.选文中,“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所说的“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中的“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于“争到光明”,作者有怎样的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