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纸币制度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的纸币制度 南梁的短陌现象 “人以铁贱易得,并皆私铸。及大同已后,所在铁钱,遂如丘山, 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商旅奸诈, 因之以求利。 自破(庾)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已上,七十为 陌,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中大同元年,天子 乃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 为百云。”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唐代短陌制度化 “内外用钱,每缗垫二十外,复抽五十送度支赡军。”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九月敕: “……如闻彼来用钱,所在除陌不一……从今以后,宜每 贯一例除垫八十,以九百二十文成贯。不得更有加除及陌内少欠”。 ——《册府元龟》501《钱币》3 宋代的“省陌” 后汉隐帝时,三司使王章“聚敛刻急,旧制钱出入皆以八十 为陌,章使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谓之省陌”。 ——《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二 “太平兴国二年,始诏民间缗钱定以七十七为百。自是以来, 天下承用,公私出纳皆然,故名省钱。” ——《容斋三笔》卷四《省钱百陌》 问 题(1) 铜铸币由辅币转化为主币:短陌根源。 现代短陌:高于主币价值的辅币兑换主币。 符号媒介:大家都认可一定的数量就能够代表获得商品的价值。 短陌的功能=劣币的功能 货币从实价货币向名目货币过渡 铜铸币的名义价值不能提高 问 题(2) 黑田教授的自问自答 白银1两≠ 1300文 1元≠10角 地域流动性存在的原理 ?手交货币—货币的层次结构 ?地域商品的贩卖可能性—本地货币的创出 ?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一国一通货”制度的历史性 六、元代的纸币制度与纸币流通 元代纸币概况 元代纸币制度 元代纸币通货膨胀 白银地位的增强及其与纸币的关系 (一)元代纸币概况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1206)开始建国。1234年灭金。1279年灭宋,元世祖忽必烈时(1260-1294)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并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形成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生产衰敝:农民沦为农奴,半农奴;百万计工匠沦为工奴。 商业呈现畸形的发展:统治区横跨欧亚,广设驿站,旨在加强统治,却便利了交通,为商业及城市创造了条件。杭州、开封衰落,但京城大都(北京)及少数海外贸易港市,如泉州、广州等,却畸形繁荣。 商业:奢侈品贸易最为繁荣,如香料、珠宝、金银器等交易。 货币流通方面:统一与发展了纸币制度。政府强制发行的不兑换纸币,成为元代基本的货币制度。 (二)元代的纸币制度 元初仿宋、金旧法,各地分散发行纸币。 元太祖铁木真末年(1227):何实于博州发行丝会;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曾发行交钞; 十三年,刘肃在邢州发行楮币; 宪宗蒙哥初(1251):各地多自行发钞。 钞法的三次演变 元代统一的纸币制度,建立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其纸币流通经历了三个时期。 中统钞时期 中统元年(1260)七月,元政府始印行“中统元宝交钞”。十月,又印行“中统元宝钞”。自此,纸币发行权专属中央,建立起统一的纸币制度。 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两为单位,丝钞2两值白银1两; 中统元宝钞——以贯、文为单位,有10、20、30、50、100、200、500文,一贯、二贯等。后来,还曾发行10文以下的“厘钞”。票面虽以贯、文计,但与铜钱无联系,因并无铜铸行。 宝钞每贯=丝钞1两,钞2贯=白银1两 中统钞与白银相联系,初行时有现银作保证,而且银钞可以互易。允许纸币兑现。故后中统钞亦往往以两、锭计,1贯为1两,50两为锭,每钞2锭=白银1绽。 至元钞时期(1)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发行“至元通行宝钞”。 新钞与中统钞并行流通,2者比价为:至元钞1贯=中统钞5贯。 新钞面额有11等:5、10、20、30、50、100、200、300、500、1贯、2贯。 其实,政府岁赐、军饷仍规定以中统钞为计薪标准。但实际上流通中主要为至元钞。至元钞流通,前后超过60年,是元代最重要的通货。 至元通行宝钞 至元钞时期(2) 至元钞期间,武宗至大三年(1310)改革币制:发行至大银钞,且铸铜钱流通。 至大银钞:正式规定纸币与白银的关系,面额均以银两计,计自2两一2厘共定为13等,至大银钞1两=至元钞5贯。 至大通宝(汉文),大

文档评论(0)

181****85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