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节 胚胎发育的条件 1.卵子成熟度 成熟的卵子:具有受精能力的卵子。 eg.鱼类的人工催产 2.环境条件 (1)地心引力 (2)电场与磁场 (3)温度 (4)光线 (5)盐度 (6)酸碱度 (7)氧气 (8)底质 (9)海洋细菌 (10)无机盐 (11)电离辐射 (12)环境污染 (四)盘状囊胚:这种囊胚的胚体呈盘状,其本身没有完整的囊胚腔,但在胚盘与卵黄之间形成裂缝状的胚下腔,如鱼类、鸟类和禽类的囊胚。 (五) 泡状囊胚:这种囊胚有一个较大的空腔,囊壁较薄,使整个囊胚呈空泡状,如哺乳类的囊胚。 盘状囊胚(鱼) 泡状囊胚 (哺乳动物) 1.内细胞团 2.滋养层 3.囊胚腔 第五节 原肠作用 一、原肠作用的定义及其意义 一切多细胞动物,继囊胚之后,随着出现的是一个双胚层 的胚体,这个胚体就称为原肠胚。它的外层叫外胚层,内层叫内胚层。原肠胚的末期,在内外两个胚层之间,逐渐分化发育出中胚层(海绵和腔肠动物除外)。 形成内外胚层的过程,称为原肠作用。 P210 原肠作用的意义: 原肠作用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胚胎细胞进行有规律的迁移、排列和分化,从而导致胚层的形成。所以,原肠作用使胚胎细胞产生质的变化。 P210 二、胚层的形成 胚层是指胚胎发育原肠期形成的胚胎细胞层,可由内向外分为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三个胚层。 (一)内外胚层的形成 1、移入法:在原肠形成过程中,一部分囊胚腔壁细胞移入腔内而形成一层或一团内胚层细胞的方式称为移入法。移入完成后,留在胚胎表面的细胞形成外胚层。 (1)单极移入:细胞的移入仅局限在植物极,胚孔的位置决定于细胞移入的部位,如水螅水母类。 (2)多极移入:细胞的移入沿着整个囊胚壁进行,胚孔的位置较难决定,如水母类。 单极移入 多极移入 2 分层法: 囊胚壁细胞以切线分裂方式分为内、外两层,内为内胚层,外为外胚层,构成双胚层胚体—原肠胚 (1)腔囊胚分层法:腔囊胚的囊胚壁细胞伸长,纺锤体与囊胚表面垂直,故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外层为外胚层,内层为内胚层。如水母。 (2)实囊胚分层法:实囊胚的最外一层细胞进行切线分裂,结果外面的一层便成为外胚层,而里面的实心细胞团则成为内胚层,如棒螅。 3、内陷法(内褶法) 这种形成方式首先是从囊胚的植物极向囊胚腔内陷入,其凹陷逐渐深入,最后到达动物极的内侧,从而形成双胚层胚体—原肠胚。 内陷的结果,囊胚腔被挤掉,而形成一个新的腔隙,即原肠腔。 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开口称为原口或胚孔。 4、外包法:多见于实心囊胚,囊胚细胞大小悬殊,动物极细胞小,并且不断分裂逐渐包围植物极细胞,而构成外胚层。植物极细胞大,并因受卵黄物质的阻碍几乎保持不动,构成内胚层,从而构成双胚层胚体—原肠胚。 5、内卷法:又叫内转法,多见于盘状囊胚,其囊胚表面细胞在一端向内卷入并向另一端伸延而形成内胚层,原来胚盘部分的细胞构成外胚层,从而形成双胚层胚体,即原肠胚。此种原肠胚没有标准的原肠腔,整个原肠胚呈盘状,故称盘状原肠胚。各种鱼类的原肠胚属于此种类型。 原口【胚孔】 原口【胚孔】 小结:上述五种原肠作用的方法很少单独进行,一般是合并数种方法同时进行, eg.硬骨鱼类为外包和内卷同时进行, 蛙和鲟鱼则是外包、内卷和内陷同时进行。 原口的命运: 发育成口或者是肛门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原口位置形成口道的动物;eg.扁形、圆形、纽形、软体、环节和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原口直接或间接变为肛道,而在胚体的前端另行开口。eg.棘皮、脊索动物 (二)中胚层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除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外,都有中胚层的形成,中胚层形成于内外胚层之后,分布在内外胚层之间,对于中胚层的来源各种动物有所不同,其中绝大多数动物的中胚层都是从内胚层分化出来的,鱼类中胚层也是由内胚层分化出来的。中胚层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种: 1、内褶法:由原内胚层分化形成的中胚层细胞从原口(为原肠通向外界的小孔)处和内胚层细胞一起褶进去,并与内胚层细胞共同组成原肠腔的壁,后来中胚层从原肠腔的顶部分出并形成体腔。 2、内移法:内外胚层形成之后,部分外胚层细胞分散地进入内外胚层之间,形成间叶细胞,然后继续发育形成中胚层。 3、端细胞法: 随着内外胚层的形成,在内外胚层之间,由内胚层细胞分离出两个端细胞,并且两个端细胞也随着内外胚层的分化而不断分化发育,两侧端细胞分化形成两侧性的中胚层细胞素,排列在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为一层,而后则继续分化发育成两层,形成中空的体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