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师德师风十题.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教师师德师风十题 王伟廉(厦门大学教授) 一 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 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 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 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 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 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 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 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 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二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 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 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 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 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 道德重要。 三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 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 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史学界有“盖棺论定”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在位,特别是对那些地 位高、权力大的教师,大家的评价常常言不由衷。因此,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或 她)已不在人世,或者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 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 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 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四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 学习、相互尊重。 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 对好官的一种尊称。其实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封建社会把这个关系颠倒了。 当教师也有同样的道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 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 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尔有 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千万不要把这当成对学生有恩, 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德”与“恩”。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 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的。 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 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 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 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 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 德。 五 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特别是在大学,越是有 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因为你有影响力, 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但你有才能,有成就, 大家承认你,只是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 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 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 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六 “文人相轻”恐怕是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现象。但与西方国家比中国可能更 厉害。这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的语言中的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