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刹那即永恒
埋藏,无论从历史时期到今天,都是人类非常普遍的一种行为方式。物件被埋藏
的原因有很多,有主动因为逃避灾祸战乱、陪葬亡者而埋藏,也有因为地质变迁、
时间推移就地被掩埋的被动型。当今天的人们发现过去被埋藏之物时,我们挖掘、
收集、甚至研究它们,想通过这些埋藏物去了解埋藏者当时的处境、状态、以及
重要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去认识过往的社会和人类生活,因此诞生了考古学
这一门伟大的学科。考古学自诞生至今,其理论与实践方法经历了来自学者们的
不同的挑战与论证。然而,回溯过去的考古学史,这门学科还尚未与当代艺术家
有着太多深入的羁绊和连接。有幸的是,此次 《我的考古学—— 中田一志个展》
向观者呈现了艺术家中田一志先生眼中的“考古学”与艺术,另一种看待世界、认
识世界的方式。
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先人们主动埋藏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和珍视这些掩埋
的物品。而在中田一志先生 2016 年的经历中,埋藏则是为了“放弃”些什么。中
田先生的母亲经历了丈夫离世的悲痛,与中田先生促膝长谈之后,他们决定将父
亲曾经留下的工具制作了一只陶瓷小盒,用来盛放这些伴随了父亲大半生的“器
物”和“回忆” 。随后,他在母亲的见证之下,亲手将这一盒满载太多情感的“器物”
埋藏在了自家后院。这份回忆并没有消失,只是静卧在母亲的后院,就如同父亲
从未离开一样。但母亲此刻的神情让中田先生有些五味杂陈,她脸上好似伤感、
好似释怀、又好似解脱。
佛洛依德在 《精神分析引论》中认为“……让它 (创伤的潜意识)转变为能明确
意识到的一些事情,才能有效地消除病症……必须把他们 (创伤者)遗忘的东西
召唤回来。”和母亲共同完成的这次看似伤感,却充满治愈能量的行为彻底触动
了中田先生,他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项目:“我的考古学” 。不同于传统考古学
对宏大叙事和文明变迁的偏爱,在中田先生的艺术项目中,他关注微小又不起眼
的个体生命,让个体来讲属于“ 自己”的故事。这些项目参与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社
会背景,但共同点都是“失去”了些什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伤痛和介怀,离开自
己的可能是一条陪伴自己的小狗,一段值得怀念的记忆,一种珍贵的家庭传统,
甚至是重要的文化传统和切切实实的生命。中田先生邀请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
的参与者将私密的故事汇集于玻璃之上,并与参与者一起将代表情感和故事的玻
璃物件主动埋藏起来,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中田先生和参与者通过这一系列富
有仪式感的行为去保存、去流传这些转瞬即逝的情绪,以期引起后来观者的共情,
反思或是讨论。
在“我的考古学”中,玻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材质。它美丽、璀璨、充满魔力,让
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为之着迷。中田先生曾说,“玻璃艺术/教育在过去三十年间
有着戏剧化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用玻璃做任何创作,从大型装置到非常时尚的
服饰。我曾经也为这样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而着迷,但是当进一步思考我的艺术时
候,我突然发现这些 (新技术和新材料)都与我无关。”在这个项目中,玻璃并
不强调其作为材料技术的难度和视觉表达的意义。中田先生更希望借用的是玻璃
本身的“永恒性”和各地出土玻璃遗存这一现象的“历史感” ,期待这些人为的遗存
能被发现者偶然发现。当这些玻璃物件经过有意地埋藏,未来是否还能被发现,
被谁发现,如何被发现,这些都是今天我们未能解答的问题。更令人值得玩味的
是,未来的发现者是否还能理解我们当下此刻的想法,是否会出现误读和误解?
当一系列行为完成之后,这个项目看似画上了句号,实际可能是一个逗号,一个
省略号,甚至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我的考古学”项目中,不仅参与者瞬间的情感被凝固记录,对于艺术家而言,
这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项目,可以证明自我在未来存在的意义。当我在今年2 月
前往中田先生在芬兰的工作室时,他曾经戏言,“无论我是活着还是死了,艺术
存在还是不存在,博物馆开门还是关门……我的艺术作品会与这个星球共存亡。
我能在这种永恒性中感到简单的快乐和满足。就如同山脉中的树木,沙漠中的砂
砾,流向海洋的河流,以及‘在地下的中田的艺术’”。一切人工制品,包括艺术品
最终都将被分解、溶化,并回归到自然中去,而艺术家自身和其创作活动最终也
会在某个时间点消失,回归到“零” 。可是,如果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能够永远的流
传下去呢?
对于上海玻璃博物馆而言,我们始终赞赏艺术家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看待世界和
人生不同的思辨方式。在此刻,玻璃不再坚硬,而是汇聚起了炽热而流动的情感,
透过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让我们记住人类的欢乐、兴奋甚至是迷惘。正如上海玻璃
博物馆建馆七年走过的历程,不同于冷冰冰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机构,我们以跨
界、交融为姿态,为玻璃艺术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