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一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每空1分,共25分)
1.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_____________
2. 吾尝终日不食 尝:_______________
3. 桓侯故 使人问之 故:_______ 使:________
4. 桓侯不应 应:__________
5. 顾野有麦场 顾:______________
6.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________
7.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资: 逮:________
8. 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________
9. 子何恃而往 恃:________ 10.还来就菊花 就:________
11. 愿为市鞍马 市:_________ 12. 过故人庄 过:____________
13. 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 14. 默而识之 识:__________
15. 学而不厌 厌:__________ 16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 _________
17. 火齐之所及也 齐:_________ 18. 止有剩骨 止 ________
19.对镜帖花黄 帖:__________ 20火伴皆惊忙 火:__________
21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________ 22. 立有间 间:__________
23. 学而不厌 厌:_____________ 24. 屏弃而不用 屏: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问1分,共55分)
1. 《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学习方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论语》的“论”读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狼》最后一段说“狼亦黠矣”,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狼》中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四川人。 本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从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第一段是提出部分,说明了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________”上。课文第三段是运用______________论证本文观点;课文第四段是____________,强调______________。《为学》是一篇议论文,写法是______________,即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只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京市西城区(北区)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doc
- 北京市西城区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 副本.doc
- 北京市西城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 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中学2013年七年级英语(下)module+1复习测试题含答案.doc
- 北京市西城区2016年初三化学一模试题与答案.doc
- 北京四中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
- 北京医科大学1999-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细胞生物学试题.doc
- 出版专业基础大纲试题.doc
-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各类试题的特点和答题原则(大体题型).doc
- 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政策测试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