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代文人与别业之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国古代文人与别业之关系 徘徊于林泉之间 ----浅论中国古代文人与别业之关系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时代文人建园心态和目的的典型个案探究,从他们的审美心理、创作心理、灵感源泉等方面分析别业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而分析别业文学折射出的文人心态------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终极关怀,最后对别业---文人心态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等方面进行粗略的初步考察,以期寻绎古代文人的心灵密码及隐在而生动的社会历史变迁。 关键词:文人??别业?? 别业文学??文人心态?? 社会历史变迁 Range between the woods and spring -―Talk about China\s ancient scholar and relation of the villa lightly DENG Jianghua (Class 3 grade 2000 Chinese Majo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2000011152) Abstract: This text attempts through building the probing into of the psychology of the garden and purpose to different era scholars, And from their aesthetic psychology, create the relations to analyse the villa and ancient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respect, such as the psychology, inspiration source,etc., Analyse villa refract scholar psychology that publish by literature( philosophy of life, values,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ultimate care), From the villa at last ---The respects, such as changes that scholar\s psychology reflects social history,etc. carry on rough preliminary research, It in the hope of it seek and sort out it is ancient the soul secret code and latent s of the scholar in but vivid social the changeses of the history. Key words:Scholar; The villa; Literature of the villa; Scholar\s psychology; Social historical changes.               导语 对古代文人,我心怀仰慕。他们穷经皓首的治学精神,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品格,他们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超迈气度,皆让我心向往之。但“生活真实不同于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并表现在假定情境之中。”[1]这些都是他们在文学中艺术化了的基于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的精神形象。 那么,他们的现实境况是怎样的呢?我一直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境遇造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脉,并曾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接近他们的生活历史,切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但是由于他们留存下来的作品所造成的幻象,以及“诗无达诂”所带来的解读的困难,我苦恼于这种艰难的靠近。 是文化旅游给了我最先的启悟。我每到一处地方,都曾非常留意当地的人文胜迹,比如诗词楹联、碑刻、掌故传说等等。当我发现江南别业 (园林)大都为文人所筑时,心里不禁狂喜:对于了解古代文人,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么?于是我留心起别业与文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历史上出现如此多的文人别业?他们筑园的目的和心态是什么?别业对他们内心世界和文学创作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读中文专业后,我继续通过大量的研读,发现与别业文化相关的诗词札记为数不少,足可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接着我请教了恩师吴晟教授,问他我是否可以在这方面做些初步的研究。这个设想立刻得到了他的称许,并且给了我深入细致的指导。他特别嘱咐我在资料的搜集上务必要详尽,在把握这个比较大的论题时要注意选取几个新颖独到的切点。我于是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结果发现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人寥寥,只有台湾学者黄宸美先生所著的《中国庭园与文人思想》和李浩先生的一些论著[2]等稍有涉及。 但在这方面却颇值得深入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