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茅山镇
春城
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
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唐固的父亲唐翔(句容人)为丹阳郡太守。唐固不慕仕途,淡泊名利,居住在此处读书讲学。住处筑有梧竹园,园南有读书泉,常有数十人听讲,俗称常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句容县令徐九思(又名九经)诗云:“唐固读书处,人亡泉尚存,我来一吊古,梧竹尽寒云。”
由于东乡方言的缘故,“常城”记作成“长城”,甚至还被误记作“尚城”。
何庄
何庄,《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的古村落,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三国孙权骑士何遂住此村。村以何氏得名何庄。
三国赤乌八年(245年),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于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开挖一条人工航道---破岗渎。一日,孙权巡视军营,察看破岗渎工程,路过此村,
见了何遂之女何姬,遂召其入宫,给其子孙和为妻,何姬生孙皓(吴末帝),孙皓登基后,进封母后何姬为皇太后。何氏家族成了皇亲国戚,村子也随之不断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村。
六朝时期,何庄村非常繁华,建有桃花馆,历史上桃花馆很有名,常见于文献,因此桃花馆也成了何庄的别称。清乾隆县志记载:桃花馆,由金陵(今南京)可乘船经秦淮河直达该村,河两岸栽桃柳,故得名。
何庄村外曾有古庙,叫何庄庙,是纪念唐代大孝子张常洧而建,相传张常洧出生地就在何庄。《乾隆句容县志》载:“张常洧字巨川,祖处静,乌城令,父璋建州司户,父殁,披发徒跣庐墓三十六年,手植奇树千余木,白鹤来翔,产瑞芝一十二茎,贞观五年(631),李泌宣策褒美,其孝贤被朝廷册封。
百培山
今属茅山镇何庄行政村。百培山村名取自此地的一个叫百培山的山名,而百培山山名由来与烧砖建造明城墙有关。
明初,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句容负责烧制南京洪武门至通济门这段城墙的城砖,建窑百座于此,故名百培山。
句容一直流传着“百里传砖造京城”的故事。富户张斗南领命烧制城砖,原打算从百培山行舟由秦淮河运往南京。但冬天是秦淮河的枯水期,当年又适逢大旱,河道根本无法行船。情急之中,用数万人排成长龙,用手一块一块把城砖传往南京,如期复了皇命。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百培山,明初,张斗南以富户,分筑南京城垣,自洪武门至通济门。乃置百窑于此,其运砖但以手传之,七日毕集所分筑处,此出窑余砖甚多,盖时不复敢他用也。”
民间传说及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所载富户张斗南建窑百座恐有误。张斗南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句容县令,此张斗南为富户,是讹误还是同名,有待进一步考证。
民间还有一说,说是因为当地有一百个墓碑,所以叫百碑山,因时间久远读成了百培山。
据文保部门统计,百培山一带共有112座土墩墓。2013年,已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庄
今属茅山镇丁庄行政村。村名源自曹姓。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这支曹氏出自河南开封,后徙安徽凤阳。南宋初,迁句容。明初,子孙繁盛,其地因名曹庄。
《容山曹氏家乘》记载:此曹氏为曹休侄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