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与中古哦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ppt

第四讲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与中古哦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从1950年发端于南斯拉夫,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总的看来,改革范围由一国到多国,要求由被动变为主动,内容由个别或局部问题扩展到涉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外交等诸多方面问题,对改革的认识也由比较肤浅而逐步走向深化。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革必将贯彻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各个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时间,自50年代初起到60年代中止,是改革的起步阶段。 2.主要事件苏南冲突。南斯拉夫首先冲破苏的模式,开始 建设。苏自斯大林去世后开始改革。1956年苏共20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后东欧各国相继开始走上改革的道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逐,各国的改革被否定,处于停滞状况。 3.本段特点。 片面性:指导思想不明确,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认识肤浅,受单一制影响很大,大多改革只是应急措施。 盲目性:改革的方针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错误。在改革内容上政治方面主要是消除个人崇拜,经济方面是在中央领导下的局部放权。由于苏不愿放权(国际上的),导致各国争取国家独立自主和改革的要求相混杂,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和改革与保守的斗争相混杂的局面。 第二阶段,1.时间:从60年代下半叶起到80年代上半叶止,是改革缓慢发展阶段。 2.事件: 苏自1965年起实行 “新经济体制”的改革。 受此影响东欧再度开始改革热。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被镇压后,东欧改革发展低缓。 苏改革逆转并争霸世界。 1978年起中国开始初步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 3.特点:对苏联模式突破得更深,对传统体制问题有触及但仍没有摆脱它的束缚。政体改方面进展很差。旧的弊端还有局部发展,在苏持不同政见者开始公开活动,在波团结工会等反对派在发展。经改方面,主要还是局限于在维持传统的计划经济范围内作某些局部的调整和改革。70年代后苏东各国经济下滑,到80年代初普遍危机。 第三阶段,1.时间:80年代中期起到9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取得重大成就而苏东发生剧变的阶段。 2.事件: 中国改革 在苏戈氏上台掀起改革热潮。 1989秋──1991年间,苏东发生剧变。 3.特点:一方面深刻揭露和批判斯模式,另一方面思想走向全盘否定及虚无主义。政改方面,以新思维为指导苏共渐为社会民主党,党的法定地位被取消,实行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经改方面:提出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 第四阶段,1.时间:从1992起为社会主义改革深入发展阶段的开端。 2.事件:中国改革的深化 3.特点:对社会主义有了更本质的认识。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曾总结了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马恩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其命运也应符合这一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如果说马恩的理论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革命,那么发端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革命。目前各国社会主义均摆脱了以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教条的模式,走出了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客观上为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一)兴起的国际背景 1.苏联模式的困境 1)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6—1970年(“八五”时期) 为7.7%,1971—1975年(“九五”时期)为5.7%,1976—1980年(“十五”时期)为3.7%, 1982年更降到3.4%;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1966—1970年为6.8%,1971—1975年 为4.6%,1976—1980年为3.2%,1982年2.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966—1970年为 8.4%,1971—1975年为7.1%,1976—1980年为3.4%,1982年为2.8%。 2)社会运动不断。 在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苏联模式的弊端还越来越与这些国家的国情发生剧烈冲突,造成了传统模式内在矛 盾的泛化和尖锐化,并引发了一连串严重的社会动乱。如1956年的波匈事件、1968年捷 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70年波兰的“十二月事件”、1976年中国的“四五运 动”和波兰的“六月事件”,等等。 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 及其领导人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和经验总结,探索新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从而引发 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从50年代初被视为“ 离经叛道”的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开端,其间几经波折,到80年代初,终于 被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所肯定,成为推动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但 是,就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