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修改版.docVIP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修改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 作者姓名:朱安阳 作者单位:滁州市南谯区乌衣初级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德育、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要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爱祖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为社会造福。但是语文教学又不同于政治课,故而既要兼顾文学性,又要发挥思想性的渗透,这给任教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认为从细微处发现文章的美,在美的意境中渗透德育和美育,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奇妙功效,仅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表达心声。 一、综合利用各要素,以单元教学为抓手,渗透爱国主义教学。如在讲初中语文第三册“桥”这一单元时,我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螺旋周期,进行教学尝试。 1、传授知识,重按爱国音符。教师在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及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等一般知识的时候,要有意重按爱国音符,使之发出动情激志的声响。如介绍《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就突出讲述他“我长大要造桥”的事迹,同学们在娓娓动听的讲述之中,滋长着爱国之情,树立着报国之志。 2、发展智力,渗透爱国因素。在字、词、句、段、篇的阅读分析中,要有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北京立交桥》一文时,使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新中国比旧中国好,而三中全会以后的新中国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值得热爱。 3、培养能力,注入爱国因素。例如讲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环是让学生作文。我们认为作文的过程既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因此,不是简单地搞“读写结合”,而是先组织学生参观镇上的古石拱桥和现修建的清流河大桥,讲述修桥的背后故事,加强爱国意识的渗透。同学们看看、听听、问问、比比、想想,不仅有了丰富的写作内容,而且受到一次实实在在的爱国教育,燃起了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而后作文,谁都写出内容实在感情充沛的文章。 二、归纳文章主题,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经分析和教学实践,得出结合语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主要内容为仁、忠、义、勇、信、俭、礼、勤这八个方面。 1、仁爱孝悌。中国伦理以家族为本位,亲亲之孝悌也便是仁之核心。《背影》《散步》给儿子一个写满慈爱的背影;一家三代四口散步在初春的田间小道,这绝对是一道用孝悌亲情构筑的风景。 2、精忠报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枣核》之中可窥见龙的传人的内心世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等,它们的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是历代中华儿女反抗外来侵略、捍卫祖国尊严的一腔热血。 3、先义后利;见义勇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疾恶如仇,三拳打死恶霸的鲁达,《唐雎不辱使命》中不畏强暴,一身正气的唐雎,《陈涉世家》中揭竿而起反抗强暴的陈胜、吴广,都是见义勇为、勇毅力行的榜样。 4、诚实守信;节俭朴素。《羚羊木雕》就从反面给我们以启示:与人交往,诚实守信最为重要。《回忆我的母亲》《俭以养德》《记一辆纺车》等文章的细节都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推敲思考。 5、谦和好礼。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以礼待人的千古佳话。《社戏》《小桔灯.》中都有少年诚恳待人的动人故事。 6、勤奋实干。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闻一多,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物候研究的竺可桢,他们正是引导学生继承勤奋苦干这一传统美德的榜样。 三、细节挖掘,发现美,感受美,接受美,渗透美育。 (一)、从细节描写中发现美,渗透美育。我仅从建筑描写来谈谈其美学意蕴。 1、典型的生活环境,建筑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明的作家特别注意通过建筑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环境。《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通过对贾府建筑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贾府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呀!那种美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2、品行情操的反映,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可以反映他的品行情操。陶渊明辞官归隐,写了大量的田园山水诗,特别是描写“方宅”,“草屋”的更为脍炙人口,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3、美好理想的寄托。美好的理想,通过形象的反映,将更加绚丽多彩。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呐喊则是以奔放的热情和火热的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4、叙事抒情的线索。将建筑的描写作为叙事抒情的线索,更是别具匠心。如《林教头分风雪山神庙》一回。 5、民族风格的反映,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建筑具有不同的风格。朱自清在〈〈威尼斯一文中描写圣马克方场的建筑风格,这是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了中华民族的建筑风格,它们不是独立的,高耸入云的,而是平铺开的庙芜式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平面纵深空间,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以上这几个方面无不体现了建筑描写在文中的独特作用,而其的美学意蕴一经挖掘,学生将会受益

文档评论(0)

leidian48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