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译文】 孔子说:“士人追求正道,但又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è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4.9) 孔子在此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品格? 安贫乐道 (4.9)本章孔子勉励学生要专心致志求道,不为世俗所累。 孔子认为一个士人追求正道就一定是个君子吗?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士是有志的读书人,如果只求个人生活安适,这就与他的志向相背,不会有所作为,所以不够资格为士。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志于道,但贪图享受,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自己穿不好吃不好,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意志若被物质环境支配的话,就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 【译文】 孔子说:“庸俗浅薄的人能跟他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它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了。” 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地位。总之是他想得到又生怕失去的东西罢了。 患得患失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击同事,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 其实,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无聊,活得并不自在, 并不轻松。那可真是“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还多半会“算来算去算自己”。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 叔本华所指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麻烦的是,进入所谓现代社会以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患得患失的人们越来越多,而从容不迫,悠哉悠哉,保持平静心态的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有人认为 “患得之”是生怕得到的意思,你觉得有没有道理? 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 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 为什么要做君子 让自己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从容、笃定 使自己的生命变得饱满、充盈 让你获得心灵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乐学 孔子为什么称赞他有道德?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追求正道,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追求生活享受,只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成语:箪食陋巷(箪食瓢饮):指贫苦的生活。 颜渊档案 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家语》记曰:“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后儒曾评价说:“颜子没而圣学亡。”足见颜渊对儒学的重大影响。 “好学”的精神 安贫乐道 “不违仁” 孔子语录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则无。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余!” 颜回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该是乐那贫 民窟里面的小巷子,而是另有所乐。至于到底乐什么,孔子在这 里没有说。 不过,我们可以从夫子自道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 在《述而》篇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 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 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这一段夫子自道实际上与他对颜回的描述极其相近,只不过 明确地点出了主题,这就是“义”。如果不“义”,就是再富贵也 没有意思,相反,只要心中有“义”,就是吃粗茶淡饭,睡觉连枕 头都没有,那也是快乐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 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乐。这个“义”,也就是仁义、道 义。所以,孔子也好,颜回也好,都是因为心中有了仁义,有了 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说到底,也就是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 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 当然,孔子、颜回都是圣贤级的人物,风情高达,所以能做 到安贫乐道,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要修养到那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