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黄安飞 第一部分 树突状细胞的基本知识 1973年Steinman和Cohn发现一群外形奇特的细胞,为其表面有很多树突状突起,故命名它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后发现这种细胞具有强大的活化初始T细胞的能力,且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其通过对抗原的吞噬消化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将抗原提呈至细胞表面而被T细胞识别,从而激活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 一.树突状细胞的简要特征 除了上述的表面有许多树突状突起以外,此类细胞的细胞质内无溶酶体,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也很少有其他细胞器。 树突状细胞的共同标志是Flt3受体,还表达抗原提呈分子MHC类、黏附分子(CD80、CD86等)、细胞因子受体(IL-7R、GM-CSFR等)、与吞噬相关的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TLR等)。 二.树突状细胞的来源 体内树突状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由骨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在体内,骨髓样前体细胞有分化为巨噬细胞、粒细胞以及在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作用下转化为DC的潜能。体外可以GM-CSF、TNF-α等不同因子的组合诱导下产生DC。 三.DC迁移过程及机制 1.DC由造血组织迁移至外周非淋巴组织 在外伤或者炎症因子的刺激下,单核细胞系统释放趋化因子诱导骨髓等CD34+ 前体细胞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流。此时的DC具有强的摄取、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但是抗原提呈能力极弱。同时,在血流种的DC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从而对受损部位表达的各种CC产生趋化活性穿过血管壁进入外周组织并在组织局部捕获抗原。 2.DC由非淋巴组织迁移至淋巴结 在外周非淋巴组织中捕获抗原的DC表达各种CCR而进入淋巴组织。 3.进入淋巴结(LN)的DC定居于T细胞区 进入LN的DC表面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对T细胞区高浓度CXC亚类趋化因子反应性明显增强,使得DC向T细胞区迁移。DC完成迁移并定居于LN后便停止合成MHCⅡ类分子。成熟DC(mDC)在CD40L的作用下能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从而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并产生免疫应答。 四.DC的分类 产生I型IFN的浆细胞样DC(pDC) 存在于身体各组织中常分为 常规DC(cDC) 髓样DC(MDC):源于骨髓髓样干细胞的DC,又称DC1 据来源分 淋巴干细胞的DC(LDC):又称浆细胞样DC,又称DC2 DC 滤泡状DC(FDC):存在于淋巴结、脾脏。 并指状DC(IDC):存在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 据分布位置 胸腺DC:即胸腺并指状DC 朗格汉斯细胞(LC):表皮和胃肠上皮未成熟DC 循环树突状细胞:循环于外周血及迁移形式的DC 未成熟DC:大多数的DC为此类,强处理Ag弱提呈能力 据成熟程度 成熟DC(MDC):高表达提呈和细胞黏附分子 五.DC的生物学功能 DC的功能 Ag提呈 DC捕获抗原途径 受体接到的内吞作用 巨吞饮作用 吞噬作用 DC对抗原的处理 通过MHCⅡ提呈并激活CD4+ T cells 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 T cells 通过CD1途径被加工和提呈 激活初始T cellS:DC提供初始T细胞活化的抗原还提供共刺激 信号 参与T细胞的分化发育 参与T细胞的胸腺内发育 参与外周T 细胞的分化 参与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诱导免疫耐受和参与免疫调节 参与B细胞的发育分化及激活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第二部分 DC发育过程中的各种前体细胞的分选 Stem cell (Lin-,c-Kit+,CD34+,Sca-1+) pro-DC (Lin-,Iab-,Flt3+,CD11c- c-Kit+) pre-DC (Lin-,IAb-,Flt3+, Sirp-α+CD11c+) CD8- (CD11b+)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