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明清陶瓷雕塑的彩饰意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景德镇明清陶瓷雕塑的彩饰意味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明清两代的陶瓷雕塑的彩饰研究,分析了因彩瓷工艺、材料的出现逐渐代替了陶瓷雕塑的刻划和堆素塑的装饰方法,也逐步改变了原先人们欣赏单一颜色釉的审美习惯,从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彩饰意味。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雕塑彩饰意味   经过宋元时代高度发展,景德镇瓷业在明清两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景德镇延续不断发达的瓷业状态,完善先进的制瓷技术,使瓷器呈现“制作日巧,无物不有”“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面貌。皇家又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供皇室御用瓷,带动着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技术日益精进。从而巩固了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的地位。其发展由宋元的青白釉瓷为主流转变为以彩瓷装饰为时尚,具有技术变革的意义。   明清由于彩瓷的兴起,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粉彩等装饰手法逐渐代替了宋元陶瓷雕塑刻划花和堆塑的装饰,只是在器物的盖钮、双耳等部位仍保留雕塑的语言。由于装饰倾向的变迁,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自然地向陈设艺术瓷方面靠拢,并继续烧造佛道题材的雕塑和明器雕塑。在陶瓷雕塑的外表形式上走向了彩塑特点,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审美趋势。   一   延续前朝塑造传统,是景德镇陶瓷雕塑发展脉络鲜活流传的根本,特别是在实用器物上采取雕塑开工进行装饰,更显这种活力的涌动。如器物盖钮、双耳、提梁、底足、流口、把柄以及颈、肩、腹部雕饰,均应前朝传统造型要素进行塑造,虽功能延续,外观造型则随朝代文化发展产生审美流变,彰显塑造旨趣和文化理念。明清这类装饰性雕塑也是如此,与前代一样,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一是相对独立的雕塑品作为器物构成部分,如盖钮雕塑成动物形状;二是与器物外观相适应的变形形象装饰,如狮、虎、象形双耳、鼎足造型;三是器物表面浮雕图形塑造,如八宝纹、花卉纹雕刻;四是应器物形制雕塑盘卷、贴塑变化处理,如瓶颈肩部盘龙、塑兽;五是象生性器物形制,如鸟形壶、人形罐。这诸多形式,总体上还是为器物外观造型作装饰之用,雕塑功能仅作一种附属形,服从于器物外表,为其增色添彩。明清装饰性雕塑的审美变化,主要体现于造型的彩画,颜色釉的装饰,致使本已应器物因素削减的雕塑造型语言,再由绘画因素所蚕食、消解,客观上为明清彩塑陶瓷发展做了新的铺垫。有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五彩透雕凤纹洗口瓶(图1),可见这种审美变化。此瓶洗口、长颈、垂腹、圈足,基本形无太多变化,其特色是颈中部塑一口含透雕如意纹的兽头,上部饰蕉叶透雕花瓣纹,颈腹处更加精彩,出现了锦地开光花叶纹,边饰透雕云凤。显示了透雕装饰与彩绘装饰相结合,焕发的色泽绚丽、光彩夺目,具玲珑剔透的美感,以工艺精湛寓示了陶瓷雕塑新的表现语汇的诞生。   明清之前景德镇陶瓷雕塑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都不刻意追求表现形象的酷似,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准,它的审美核心是“以形写神”,在艺术的表现手法方面注重挖掘传统,追求表现对象的内在美。然而,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的高超,在观念上转向刻意追求陶瓷工艺美,追求技术的完善、精巧和外观的准确。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象生瓷,如瓜果、植物、仿竹木器皿、漆器等都力求惟妙惟肖地表现对象,从而演化成玩赏性的工艺美术品,陶瓷雕塑原有的理想精神被“取悦于人”的社会风尚淹没了。   二   明清景德镇陶瓷雕塑多以加彩为主,雕塑工艺更趋精细,表面装饰更显真实。从雕塑艺术角度说,这种彩瓷雕塑已暴露出陶瓷雕塑艺术由比较纯粹的、相对独立的、富有雕塑艺术本体精神的表现姿态渐入彩瓷张扬的新境。在材料运用重点转换的彩绘审美意识的影响下,一批高雅、艳泽的素三彩和古彩陶瓷雕塑于明末清初时产生,形成了景德镇陶瓷雕塑史上彩绘瓷塑的又一审美意向。当然,在彩瓷横空出世的明清两代,彩瓷雕塑无疑是以彩代塑,也就是七分彩三分塑,似“惠山彩塑”。过去影青釉所确定的材质与雕塑相得益彰的表现手法都被彩绘封闭了,瓷质剔透、层次丰富的装饰意味被彩瓷替代,这种转换产生了新的雕塑审美意趣,成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并影响到今天的日常生活。明清陶瓷釉彩缤纷,造型多样,瓷器成了釉彩、绘画、雕塑合为一体的综合工艺品。这是宋元以降已有的现象,不同的是毛笔代替了宋元“半刀泥”刻划花,雕塑由主体形象向附庸形象靠拢。与宋元景德镇陶瓷雕塑的理想化审美特点相比,明清的陶瓷雕塑则更注重愉悦的心态表述。   明清时期,景德镇烧造大量的神佛塑像。此类寿佛阔额长须,慈眉善目,身材瘦长,神清气爽,手执如意,旁依梅花鹿,有神佛造像捏合并用的痕迹,传递出不同凡俗的状态。这恐怕是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寿星的最新样式(图2)。明清寿星像的塑制,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许多器物浮雕饰以寿字,可见明清二朝社会充盈的仙道思想和审美趣味。寿佛的塑造因这种浮华思维的支撑,往往华丽多彩,浓艳纷繁。青花、五彩、粉彩作为寿佛雕塑形象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