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总结2.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 发酵工程总结 王玉真 绪论 一.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从广义上讲,有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二.发酵的定义 1.传统发酵发酵(fermentation)最初是来自于拉丁语“发泡”(ferver)这个词,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2.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3..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三.※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发酵工程产业化:就是将有关应用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发酵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 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①投产试验:涉及到”上、中、下三游”工作,即研究成果的验证、小试、中试和扩大试验。 ②规模化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其检测必须符合相应产品标准。 ③市场营销:市场开拓对技术本身影响不大,但参与市场竞争却是产业化成败的决定因素。 ※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1.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2.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3.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第二章 菌种的来源 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1、※菌种分离的一般过程:标本采集 → 预处理 → 富集培养 → 菌种分离(初筛、复筛)→ 性能鉴定 → 菌种保藏 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微生物材料的标本采集:遵循原则:材料来源越广泛,越有可能获得新的菌种 一般通过以下途径获得菌种:①向菌种保藏机构索取有关菌株;②由自然界采集样品,如土壤、水、动植物体等;③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如从酱油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从酒醪中分离淀粉酶或糖化酶的产生菌。 自然界中微生物极其丰富,土壤是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土壤样品往往是采集的首选目标。 土样采集应注意以下问题:A、不同的土壤特点 B、地理和气候条件C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D 、极端环境条件下采样分离       3、标本的预处理:(P16 表2-2)(1)物理方法:加热(55℃,6min;100℃,1h;40℃ 2-6h)、膜过滤法、离心法、空气搅拌法(2)化学方法:含1%几丁质培养基、用CaCO3提高pH值进行培养(链霉菌属)(3)诱饵法:用涂石蜡的棒置于碳源培养基中(诺卡氏菌)、花粉(游动放线菌)、蛇皮(小瓶菌属)、人头发(角质菌属) 4、目的微生物富集的一些基本方法: 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培养是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或创造有利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得到所需要的菌株。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表2-3 P17(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表2-4 P17 富集培养方法:(1)、分批式富集培养P18:指将富集培养物转接到新的同一种培养基中,重新建立选择性压力,如此重复几次后,再取此富集培养物接种至固体培养基上,以获得单菌落。转种是关键。(2)、恒化式富集培养P18:通过改变限制性基质浓度,来控制两类不同菌株的比生长速率。  5、菌种分离: (1)、常规分离法:平板划线法、稀释分离法和涂布法 (2)、生化反应分离法:透明圈法、变色圈法、抑菌圈法、生长圈法。 透明圈法: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混浊,这样能分解该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 圈的大小可初步反映该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完全可以作为菌种初筛的判断标准。如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及核酸酶产生菌的分离,产有机酸菌的初筛。 变色圈法:对于一些不易产生透明圈产物的产生菌,可在底物平板中加入指示剂或显色剂,使所需微生物能被快速鉴别出来。 抑菌圈法:若被检菌能分泌某些抑制工具菌生长的物质,如抗生素等,便会在该菌落的周围形成工具菌不能生长的抑菌圈,被鉴别出来。 生长圈法:常用于分离筛选氨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等产生菌。其工具菌是一些相对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由于得到所需的营养,凡是目的微生物周围便会出现一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