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讲稿大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林文月散文的敘事風格 講稿大綱: 壹、林文月介紹 林文月曾在〈說童年〉一文中詳述自己的出生背景,她說自己雖然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台灣人,卻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她出生在上海,八個兄弟姊妹當中,除了弟弟因避民國二十六年的「上海事變」而於東京出生外,其餘七人都誕生於上海。雙親很早便從台灣遷居於上海。抗戰結束以前,父親一直任職於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上海支店,所以幾個兄弟姊妹,先後都在上海市江灣路的家出生長大。上海江灣路對林文月的意義似非比尋常,這一段她在〈江灣路憶往〉一文中就有精彩的刻劃。 那時的台灣人,依據馬關條約,也算是日本人,因此日人並沒有為台灣開辦一個小學,按學區劃分,與日本兒童共同上學,直到抗戰勝利。她小學五年級以前的教育,都是在上海接受的。 因為從小與日本孩童一起長大,語言習慣都頗為日本化;父母則因為她還幼小,也就沒有灌輸台灣如何割讓給日本的歷史,所以根本無由了解何以自己與別的同學有差異。林文月家中大部分是講日本話,和父母偶爾講有限的台灣話,和娘姨(上海人稱女傭為娘姨)則全部講上海話;可是在外面,絕不說台灣話和上海話。 上海江灣路,是我童年記憶所繫的主要空間。我在那裡出生,上海事變時,為避亂曾舉家遷居於日本東京,但年餘又回去,直到抗戰勝利翌年返台,所以可說童年的大部分都是與江灣路息息相關的。說息息相關,其實當時年少,家裡又管得嚴,我所認識的江灣路是極其有限的。 林文月:《擬古?江灣路憶往》(洪範書店,1999),頁41。 雖說自己所認識的江灣路是「極其有限」,但該文所描述的地理方位及移動路線,卻超越了一個十來歲孩童的記憶能力與地理認知。跟隨著林文月童年的腳步,來到上海隸屬於「虹口區」的江灣路,門牌號碼540號的「林宅」,是林文月父親林柏奏服務於日本三井洋行上海分行期間的住所,此區為當時日僑的居住專區,因而有「東洋街」之稱,也形成了所謂的「日租借」,範圍為蘇州河以北,至「虹口公園」的狹長地帶。 許秦蓁:〈城市戀物誌-戰後台灣作家與上海〉,2004年海峽兩岸文學與應用文學學術研討會。 林文月採取「由近到遠」、「由右到左」、「由熟悉到陌生」的方式進行文字遊走,藉由童年地理版圖的認知、延伸及想像,訴說相關值得追憶的往事。許秦蓁: 許秦蓁:〈城市戀物誌-戰後台灣作家與上海〉,2004年海峽兩岸文學與應用文學學術研討會。 小時候,林文月相當好強用功,品行也優良。三十五年二月,林文月一家人回台灣,進入在萬華的「老松國小」,每天從東門步行,經過被轟炸而尚未修復的總統府,再穿越鐵路,去那所小學讀書。路程遠,已令人疲倦厭煩,而陌生的環境,語言的隔閡,更使怕羞的她視上學為畏途。 那時候,本省人喜歡叫外省人為「阿山仔-」表示來自唐山的人,同學們便管她叫做「半山仔-」。她雖然是在上海長大的「半山仔」,但受的是日本教育。林會講上海話,可是不會說國語,也不認識幾個中國字,到班上時,別的同學已經大體學會注音符號,而她卻連ㄅㄆㄇㄈ都不認得。還記得第一次在「老松國小」考國文,成績是三十分。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說童年》,洪範書店,1982年,頁26-34。 林文月初中和高中都就讀於北二女中(即今之中山女中),高三以後文理分組,她在文組的任班長。初夏時,校方為她們集體報名,投考台大,林文月負責收集班上同學們的報名表,她清清楚楚記得,她們那一班五十多個同學中,除了有一個填考哲學系而外,其餘全部填報外文系,不知是生氣大家與她同志願,還是惱火自己與別人同志願?於是,她用刀片小心謹慎地刮去了「外」字,改寫為「中」字。後來,台大放榜,她的名字就出現在中文系的榜單上。另外也考取了師大藝術系,但一個人同時只能讀一所大學,所以林文月便成為台大中文系的學生了。 對她個人而言,考取中文系,卻頗有些錄取第二志願的滋味,因為她曾長期計畫要讀外文系,結果卻因一時莫名的反叛心理而入了中文系,當時確曾有些懊惱。她說她想像所謂「中文系」,大概是滿屋子霉味的線装書,暮氣沉沉的地方,而讀中文系的人,必定是只知道搖頭晃腦吟哦四書五經及古詩文,帶點兒寒酸味,而與現實隔離的一群。 然而,人生有時真是不可思議,她不僅很愉快地修完四年的大學中文系課程,後來又繼續讀了三年中文研究所,畢業後,且留校任教。林文月說如果現在有人問:「你還懊惱讀中文系嗎?」她會十分堅定的回答:「絕沒有後悔!」非但沒有後悔,她還實在慶幸自己入了中文系。因為越接觸古典,便越發現其中所蘊藏的豐富的知識和理趣,生活也因而更形充實,感覺到生為中國人的幸運和驕傲。中文系既非一個暮氣沉沉的地方,讀中文系的人也非與現實隔離的一群。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洪範書店,1982年,頁37。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洪範書店,1982年,頁37。 林文月的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