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Loxa教育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專書閱讀 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 陳晞文 【研讀書籍】 張馨濤(譯)(2002)。Peggy Orenstein著。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台北市:女書文化。 壹、內容摘要 本書作者Peggy Orenstein深入兩所中學的學生生活,與學生、學生家長及老師進行訪談,發現男、女孩在小學時候的能力與活力相當,但到了中學,許多女孩的自信心卻直線滑落,與男孩無論在課業上或人生期待上,都出現了明顯差距。本書在1994年出版,呈現那個時代中美國校園中兩性平等教育的實況,讓我們知道媒體和教育體制是如何虧待了女孩,而男、女孩又是受到如何不同的對待,以致於他們/她們的自我認知出現差異。並從教材教法、師生互動、校園氣氛、家庭與社會背景中找出打擊女生自尊與自信的因素,也介紹矯正缺失的成功實例,提供我們許多反省與啟發。 貳、議題申論與觀點洞見 男性和機會v.s女性和限制? 所有男孩子對於性別替換的觀點,都包括負面的「必須」做某些事。而女孩子則充滿了熱烈的渴望。 女孩無論階級、背景都視自己的性別為負擔……. 【觀點洞見】 若有機會讓男孩成為女孩,在他們的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那我就不能…..。」而若有機會讓女孩成為男孩,在她們的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那我就可以…..。」所以讓男孩來選擇他的性別,他會希望自己仍然是一個男孩;讓女孩來選擇則她的性別,她卻可能成為一個男孩。因為女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從家人、教育系統及社會文化中獲得訊息,告訴她們女孩子不能……,而非女孩子能…..,這些潛在訊息影響女孩子對自我身份的看法,認為女孩子就必須對自己有很強的約束力,不能盡情展現自我,長久下來,女孩當然會視自己的性別為負擔,而期望自己能像男孩子那樣充滿著機會。 在課堂參與的差異 男孩為了引起注意,不管答案是否正確就大聲發言。這樣主動地參與問答,儘管答錯,也因此有機會藉由常識錯誤而學習,發展出視失敗為學習工具的觀點,也讓老師將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長久下來,男孩得到較多注意,自然就比較願意發言。 女孩因為擔心別人的看法,害怕答錯而丟臉,會選對的答案才舉手,因此較少舉手發言,也較容易被老師忽略。如此讓女孩透過發言與回應的過程中,獲得讚美而增進自尊的機會減少許多。長久下來,女孩因為被忽略、不被鼓勵,對於發言就顯得退縮,學習的自信就跟著下降。 【觀點洞見】 男孩女孩兩性課堂參與的比例,的確會牽涉雙方享有的教育機會,並延伸到建立自尊與自信。 身為國小教育工作者的我,發現在國小時期低年級~中年級時兩性在課堂參與並無太多的差異,男孩或女孩都會努力爭取表現的機會,女孩在學業成就方面甚至比男孩更為積極。加上近幾年性別平等的意識提高,教師會注意在課堂中讓雙方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我們努力將學生視為「孩子」來進行教學,而非「男」孩或「女」孩,讓雙方能夠展現出真實的自我。 但是,學生到了高年級,行為的表現卻仍會有所轉變。即使女孩可以做得比男孩好,卻變得不會主動的去爭取表現的機會,而是要透過別人主動的給予她機會去表現。而這樣的變化,我想與身體的明顯發育與社會的期待有些許關係。 在低、中年級時期,因為男孩女孩的身體看來沒有明顯的差異,所以較不會產生「我是男生,所以…」、「我是女生,所以…」。到了高年級,因為第二性徵的明顯變化,能夠從外表較容易區別出男孩或女孩,因而讓女孩「深刻」的覺得自己是一個女孩,加上社會無形中深植的「女孩應該是…」的觀念,讓女孩不自覺的往社會的期待去發展。 我想多數的教育工作者已經注意到這樣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對於孩子表現出的能力會給予肯定與鼓勵,而不去界定這是哪種性別應該要有的。但若社會整體對人的期待沒有改變,依舊分為對男孩的期待與對女孩的期待,單方面從學校著手,仍無法改變現況。 一個女孩OR一個身體? Peggy Orenstein認為社會期待女性由人際互動中確認自我價值,因此必須將自己裝扮的更加可愛、柔順與被動。Peggy Orenstein指出「女性從小就被要求跳脫自己,和自己斷絕關係,用別人可能看她的眼光來評估自己。長大後,她們問自己的問題不是她們是否想要,而是別人是否想要她們。」在社會價值觀的導引下,女性必須更注重自己的外貌與身材,於是如節食便成為年輕女性的全民運動。女性被迫以外貌吸引男性的注意,進而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將更令女性拋棄參與和男性的競爭,而以附屬的角色出現。 【觀點洞見】 「自我認同」是一個自我建構(self structure),代表一種存在的狀態,也是個人的驅力、能力、信念等內在自我建構的動態組織,這個建構的內在元素會隨時間的改變而不斷的汰舊換新,經歷一段時間後,其整個結構可能會有些改變。發展下去,整個建構發展越好,則個體越能體會自己的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