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与测量.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与测量 关键词:媒介融合受众 [摘要]:本文以媒介融合为背景,梳理受众角色和受 众研究范式的演进轨迹,对网络新媒体时代参与性文化和 互动经济的背景和原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以传统媒 介测量为比照,对网络媒体环境下受众和媒介测量的新特 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 被誉为“21世纪的麦克卢汉”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 授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曾经指出,当今世界的两 大潮流,一是媒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媒介融合的速度 和广度在不断推进;二是参与性文化蓬勃兴起,新技术尤 其是互联网技术为受众创造了更多参与信息内容的生产和 实践的机会[1]。 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受众参与传播机会的增大,不 仅对传统受众形态、受众概念和受众研究范式形成巨大冲 击,对受众和媒介测量也提出了新挑战。 传媒学界和业界关于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可 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媒介融合“可以描述为传播工具 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 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和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 [2];媒介融 合“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等多 渠道融合” [3],乃至内容融合、品牌和广告资源的分享。 笔者基本同意上述观点,同时认为,媒介融合并非媒介技 术功能的简单整合和叠加,而是一种具化学性的结构变化, 即朝着新媒体平台嬉变。如今“内容产品化,产品平台化” 是传播领域的一大趋势,平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而互 联网,则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也是最具普及性和 发展潜力的媒体平台。 在不同媒介环境下,受众角色和受众研究具有不同的 特点,但任何媒介环境下,受众都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不可否认,由于传媒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传统的受众 角色一一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消费者、目标对象将终止, 取而代之的是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 交谈者等诸多角色中的任何一个。” [4]今天的受众,不只 是读者、听众、观众的代称,不再只是受传者,他们还是 主动的用户、网民和传播者。不过在概念上,本文仍然延 用受众这一传统术语,其缘由,主要是考虑在文章篇幅有 限以致无法对相关概念进行更多元、更有效的界说的情况 下,在与读者们分享和探讨一些学术概念和学术成果时, 能够保持学术话语的某种统一性、共享性和延续性。 以下本文将从互联网新媒体角度出发,对受众特点及 其变化进行分析,并就网络受众的测量方式进行探讨。 、受众嬉变与范式转换 受众是传播的起点和归宿,也是传播学界和业界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传统上,受众被称为受众者,通 常指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也是读者、听众、观众的 统称。在港台地区,受众又被译为阅听人,不少人认为这 个译名一定程度上淡化了 “受众” 一词的被动色彩,相比 大陆学界将(Audienc e)译为“受众”,似更合理。不过今 天,从媒体融合的观点看来,“阅听人”一词仍然存在局 限,仍然是传统媒体下的概念。因为今天的受众,不只是 扮演被动的受传者的角色,而是具有了更多主动传播的能 力。 西方最早的受众研究源于追求传播效果的需要。为进 行军事战争中的“心战”宣传,政治上的竞选运动,尤其 是商业方面的广告传播,为取得良好的效果,便需要系统 科学地研究受众。今天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受众行 为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媒介平台上的各种交流和交易,受 众研究和媒介测量的重心有所变化,但是追求传播效果, 以及“双重售卖”模式在网络上的延续,尤其是广告商/ 广告主对广告效果的追求,仍然是受众研究和媒介测量的 重要部分。 翻开任何一本教科书,不难发现在传播效果各种模式 的背后,都可以看到受众角色和受众观在其中的变化。从 “魔弹论”中孤立无助、完全被动的受众,到“有限效果 论”中顽固的受众,以及适度效果论中相对主动的受众; 从被视为市场和消费者的受众,到被视为公民的受众……0 随着传播技术为受众参与的可能性的不断增长,今天的受 众不只主动性在增强,主体性也在增强,这种主体性不只 是指接收的主体性,而是指参与传播的主体性,甚至被认 为是一种本体性、自主性在增强。 具体从传播的角度说,受众从一个信息的接收者变成 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从效果反馈的角度说,过去的 受众,在媒体测量中,基本上以“数字受众”的面容出现, 是一种由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所概括的受众,一种量 化受众。如今有了新技术平台的支撑,受众逐渐成为“意 见受众”,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意见表达,更注重反映和表达 他们的主观愿望,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制和主导传播,这是 一种质化的受众。在这两种不同的受众背后,是两种不同 的受众观。前者是一种被测量的、简略的、非人格化的、 被动的受众,后者则是一种主体性的、个人化的、主动的 受众。 与变化中的受众相呼应,受众研究的视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