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英格兰 格林尼治 天文台旧址.docVIP

走马观花英格兰 格林尼治 天文台旧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马观花英格兰 格林尼治 天文台旧址【图文】 离伦敦市中心东南20公里、离金融城8公里的泰晤士河畔,有一座闻名世界的小山峰--格林尼治(Greenwich)。小时侯念书时也翻译成格林威治。它之所以出名因为山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Observatory)旧址。一般人读初中地理时就知道了它是本初子午线,也就是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0°经线所在地。全球时间皆以该台为准。因此到了伦敦就不能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和历史。 从海上经过泰晤士河河口进入伦敦的船只,必须从格林尼治经过。15世纪初,英国王室就将其作为防守伦敦的要塞,在这里设置炮台和了望塔,用来监视泰晤士河上的舰船。在这里还修建了许多宫殿。周围的山林草地,则是王室养鹿、放鹰和打猎的御苑,当时的国王曾把格林尼治称为逍遥宫。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决定在格林尼治山顶的了望塔处建立英国皇家天文台。 格林尼治山下是个兼具历史和地方风情的格林尼治小镇,也是伦敦在泰晤士河的东方门户。富多样魅力的格林威治具备航海、天文、皇室、市集等千万风情,加上本世纪初建造全球瞩目的千年巨蛋--千年穹就位于小镇上,绝对是到伦敦不容错过的旅游项目。 。 格林尼治小镇街道 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建于1675年。当时,英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很快。为了解决在海上测定船只位置和经过时间的需要,英国当局决定皇家格林尼治花园中建立天文台。1835年以后,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杰出的天文学家埃里(GeorgeBiddellAiry)的领导下,得到扩充并更新了设备。他首创利用子午环测定格林尼治平太阳时。该台成为当时世界上测时手段较先进的天文台。 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先后建立天文台来测定地方时。国际上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国际子午线会议。会议决定以通过当时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作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称为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此后,不仅各国出版的地图以这条线作为地理经度的起点,而且也都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用格林尼治的计时仪器来校准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前夕,伦敦市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城市。在战后,格林尼治地区人口剧增,工厂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夜间灯光的干扰,对星空观测极为不利。这样就迫使天文台于1948年迁往英国东南沿海的苏塞克斯郡的赫斯特蒙苏堡。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观测条件好。迁到新址后的天文台仍叫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但是,现在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新址并不在0°经线上,地球上的0°经线通过的仍是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后来成为英国航海部和全国海洋博物馆天文站。里面陈列着早期使用的天文仪器,尤其是子午馆里镶嵌在地面上铜线---0°经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一九五零年皇家天文台迁往新址后,该天文台划归国家海洋博物馆,设有天文站、天文仪器馆等,主要供展览用。展出的天文历史资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各国早期设计的时钟、地球仪、浑天仪(其中不少是当时中国的制品,和很多天象发现的经过(如哈雷慧星等)。 从1833年开始,每天下午1点,格林尼治天文台顶端风向标上的一个红色皮球就会升起又落下,泰晤士河上的航船根据这个时间球调整时钟。这是世界最早的公共标准时间服务项目之一,也是当年吸引游客的一大景观。后来时间球被雷打坏了,换成了金属球。此后,天文台又开始通过人工校准或电脉冲的方式向全国发送格林尼治时间。 天文馆大门外的砖墙上,镶有1851年安装的具有二十四个刻度的时钟。 当年尽管用天文方法确定经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并未能达到有效的精度,而且用起来也太麻烦。1707年,英国皇家海军的四艘舰艇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触礁沉没,死亡人数约2000人,超过后来的泰坦尼克海难。公众为这一悲惨事故所震惊,敦促政府寻求精确确定经度的方法。1714年,国会任命了由多位专家组成的经度委员会,由牛顿领导。委员会悬出巨额赏金征求经度问题的解答,许诺误差不超过60海里的方法可获1万英镑,不超过40海里者1万5千镑,误差30海里以下的则可获2万镑--这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巨款。荷兰、西班牙、法国也已悬出类似的巨额赏金。 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不是天文学家,不是数学家,而是一位钟表匠约翰·哈里森(JohnHarrison)。他出生于1693年,是一位乡村木匠的儿子,通过自学掌握了制造钟表的原理和技能。1730年,他带着研究了4年的航海钟设计方案离开家乡林肯郡前往伦敦,去见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哈雷。哈雷友善地接待了哈里森,并把英国当时最优秀的钟表匠乔治·格拉罕姆(GeorgeGraham)介绍给他。后者对哈里森的计划大感兴趣,借给他250镑钱来制作这个台式的大型航海钟。 六年之后,哈里森的第一台航海钟(后称为H1)问世了,它有两个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