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第7章 基因突变与重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突变(mutation):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突变是一种遗传状态,是相对于正常状态而言 突变体(mutant):携带突变基因的生物个体或群体 遗传突变:包括核苷酸点突变和染色体突变(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点突变:在一个基因内部发生的一个或数个核苷酸对的增加、缺失或取代,称为点突变 基因突变的时期 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性细胞发生的突变可以通过受精直接传递给后代 体细胞如果发生突变,突变的体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往往竞争不过周围的正常细胞,受到抑制或最终消失 保留体细胞的突变,需将它从母体上及时分割下来加以无性繁殖,许多植物的突变就是体细胞的突变结果。如果果树上一旦发生优良突变,即可直接采用无性繁殖方法育成新品种 大剂量的UV照射;相邻的两个T或两个C或C和T之间均可以形成嘧啶二聚体,最容易形成的是TT二聚体 在人皮肤中,每小时由于UV而产生嘧啶二聚体的频率为5×104/细胞 UV因穿透力有限,对于人的作用仅限于皮肤,但可以影响微生物的存活 发生在复制后;易错修复 重组修复负责消除那些未被切除的二聚体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 在重组修复过程中,二聚体并未除去,而是经过多次复制后,二聚体被稀释,不妨碍正常代谢 所需酶在正常的细胞中就存在: RecA、RecBCD蛋白; DNA polymerase; ligase RecA蛋白具有催化DNA分子之间的同源联会和交换单链的功能 发生在复制后;易错修复 SOS修复系统的存在是紫外线诱发突变的主要原因 SOS修复是一种旁路系统,允许新生的DNA链越过T T而生长,代价是保真度的极大降低,是一个错误潜伏的过程 其原则是:丧失某些信息而存活总比死亡好 当SOS修复系统被活化后,校对系统大大丧失了识别双螺旋结构变形的能力,结束了空耗过程,而使复制继续前进 SOS系统的酶只有细胞受到损伤时才出现 以大肠杆菌为例,在K株和B株中都含有各自不同的限制――修饰系统,两种不同来源的-噬菌体(lK和lB)长期寄生于各自的宿主细胞中,宿主细胞内的甲基化酶已将其染色体DNA和噬菌体DNA特异性的保护,封闭了自身所产生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故它们在感染相应的宿主细胞(K株和B株)时DNA不被降解,因此感染频率很高。当它们分别感染其他宿主细胞时,由于没有特异性的保护作用,入侵的DNA分子被宿主细胞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降解,从而感染频率急剧下降,普遍能低一或几个数量极。 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 (4)加入酶量??在底物(DNA)一定的条件下,酶量投入越多则酶切效果越好。但实验中常常出现酶量加入过多酶切效果却反而差的现象,这主要是酶的储存液中含有50%的甘油,但酶量加入过多,超过酶反应体系的10%时,过多的甘油抑制了限制性内切酶活性。因此,在酶切反应时,酶量的加入原则:不超过反应总体积的10%,在能切开的条件下加入越少越好(可减少酶的Star活性)。 (5)DNA纯度??在满足上述条件下影响酶切效果的主要因素是DNA的纯度,DNA样品中蛋白含量过高、有机溶剂(苯酚或氯仿)的残留、高浓度的RNA等。另外DNA浓度过高也会导致酶切失败,一般DNA的质量浓度在1mg/ml体系中能取得好的酶切效果。当发生不明原因的酶切失败时,常用的解决方法是采用稀释酶切,即将酶切体系放大(如从15ul--30ul),将杂质相对浓度稀释,这样不需多增加酶量就能取得较好的酶切效果 酶切方式可分为部分酶切与完全酶切: (1)部分酶切??指的是同一DNA片段上的位点有些被切开而另一些未被切开,此法主要用于基因的克隆。在某些基因内部可能有此酶的切点,用完全酶切进行克隆时难以得到完整基因。部分酶切实施方法:a)在不同的时间从同一个酶反应管中取样终止反应,利用时间控制酶切程度,该方法比较繁琐,不易掌握得恰到好处;b)固定酶切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控制酶的投入量,一般是在反应管中加入不等量稀释的酶,利用不同酶浓度控制酶切程度,该方法因易控制而被广泛应用。 (2)完全酶切??适用于除目的基因克隆以外的绝大多数DNA操作,例如载体的切割,酶切图谱的制作,基因的鉴定与DNA片段的分离等。 在DNA重组实验中,经常会用双酶切(甚至是3个酶切鉴定)鉴定重组子或获得不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而在厂商提供的联合酶切缓冲液表中并不包括所有类型的酶,即使提供了“万能缓冲液”,有些酶的联合酶切也不一定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解决方法: (1)分步酶切法??对将进行的两种酶的酶切采用分步的方法,即先选择一个酶,采用此酶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酶切,然后选用第二个酶进行最佳反应。此方法通用性较强,联合酶切也比较完全,但较耗时。 (2)?同步酶切法??取两种酶的最佳缓冲液各50%加入到酶切反应体系中,并同时加入两种酶进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