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 (一)重金属的形态 全量:HCl-HClO4-HF消煮或者王水消煮 有效态:0.1N HCl或0.005M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 形态分级: 水溶态: 交换态:1M NH4OAc, 碳酸盐结合态:NaOAc-HOAc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0.1M NH2OH.HCl 有机结合态:H2O2-NH4OAc 残留态(如以HClO4-HF消化,1﹕1HCl浸提) 由于水溶态一般含量较低,又不易与交换态区分,常将水溶态合并到交换态之中。 交换态:指吸附在粘土、腐殖质以及其它成分上的金属,其对环境变化敏感,易于迁移转化,能被植物吸收,因此会对食物链产生巨大影响。 碳酸盐结合态:以这一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对pH值最敏感。当pH值下降时,易重新释放出来而进入环境中。相反,pH升高有助于磷酸盐的生成和重金属元素在碳酸盐矿物上的共沉淀。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土壤中的铁锰氧化物一般以矿物的外裹物和细粉散颗粒存在,高活性的铁锰氧化物比表面积大,极易吸附和共沉淀阴离子或阳离子。土壤中pH和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对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重要影响。pH和Eh较高时,有利于Fe/Mn氧化物的生成。 4、 有机结合态:土壤中存在各种有机物,如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及矿物颗粒的包裹层等。它们自身具有较大鳌合金属粒子的能力,又能以有机膜的形式附着在矿物颗粒表面,改变矿物颗粒的表面性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吸附重金属的能力。在氧化条件下,部分有机物分子发生降解作用,导致部分金属元素溶出。 5、 残留态:一般存在于硅酸盐、原生和次生矿物的土壤晶格中,它们来源于土壤矿物,性质稳定,在自然界正常条件下不易释放,能长期稳定在沉积物中。不易为植物吸收,在整个土壤生态系统中对食物链影响较小。 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重金属的有机化合物常常比该金属的无机化合物的毒性大。如甲基氯化汞的毒性大于氯化汞;二甲基镉的毒性大于氯化镉;四乙基铅、四乙基锡的毒性分别大于二氧化铅和二氧化锡。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金属的价态不同,毒性也不同。如六价铬的毒性大于三价铬;二价汞的毒性大于一价汞;二价铜的毒性大于零价铜;亚砷酸盐的毒性比砷酸盐大60倍。此外,重金属的价态相同时,但化合物不同时毒性也不同。如砷酸铅的毒性大于氯化铅,氧化铅的毒性大于碳酸铅等。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属于缓冲型污染物。无论是形态转化或物相转化原则上都是可逆反应,能随环境条件而转化。因此沉积的也可再溶解,氧化的也可再还原,吸附的也可再解吸。不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它们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一般在1-10mg/L。毒性较强的重金属如汞、镉等则在0.001-0.01mg/L 左右。汞、镉、铅、铬、砷、俗称重金属“五毒”。它们的毒性的阈值都很小。但不同的生物对金属的耐毒能力是不一样的。对水生生物而言,金属的毒性大小一般顺序是Hg> Ag>Cu >Zn >Pb> Cr> Ni>Co。 8、微生物不仅不能降解重金属,相反某些重金属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金属有机化合物(如甲基汞)产生更大的毒性。同时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也有一定毒性,而且对土壤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9、生物摄取重金属是积累性的,各种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对重金属都有较大的富集能力。其富集系数可高达几十倍至几十万倍。因此,即使微量重金属的存在也可能构成污染的因素。 10、对人体的毒害是积累性的。 重金属摄入体内,一般不发生器质性损伤,而是通过化合、置换、络合、氧化还原、协同或拮抗等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反应,影响代谢过程或酶系统,所以毒性的潜伏期较长,往往经过几年或几十年时间才显示出对健康的病变。 重金属污染的第二个特点是它们不能被降解而消除。无论现代的何种方法,都不能将重金属从环境中彻底消除。这一点与有机污染物迥然不同。重金属在自然界净化循环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甲地迁移到乙地,从浓度高的变成浓度低的等等, 目前人们对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只满足于控制浓度的“排放标准”,这显然是很不全面的。归根到底, 对于金属污染,首要的是对污染源采取对策;其次要对排出的重金属进行总量控制,而不只是控制排放浓度;再次是研究和开发重金属的回收再利用技术,这一点不仅对消除污染是有效的,而且对充分利用重金属资源也是重要的。 3.土壤Eh是影响重金属转化迁移的重要因素。 在Eh大的土壤里,金属常以高价形态存在。高价金属化合物一般比相应的低价化合物容易沉淀,故也较难迁移,危害也轻,如Fe、Mn、Sn、Co、Pb、Hg等;在Eh很小的土壤里,比如土壤处于淹水的还原条件下,Cu、Zn、Cd、Cr等也能形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