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不同版本历史教材的史实分歧及启示
新课程实施以来,统编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迎来了一个“一标多本”的时代。教材的选择权也进一步下移,出现了同一张高考试卷涉及多套教材的情况。江苏省就以大市为单位,自主选用了人民版和人教版两套高中历史教材。为使备课更加充分,教学更加高效,历史教师往往同时参阅两套教材。两套教材既在栏目设置、内容选择、行文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具特色,同时也在一些史实和史论问题上存在着“刚性”分歧,研究这种差异和分歧,对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都不无裨益。本文拟对人民版和人教版“古代手工业”部分存在的三处分歧作简要辨正,兼谈对教学的启示,供参考。
一、“素纱■衣”与“素纱单衣”
人民版必修2第12页(2009年版,下同)和人教版必修2第9页(2007年版,下同)选用了同一件著名的纺织品文物的图片(见图1),但文字说明却分别标注为“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衣”和“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那么,“■”和“单”是否通用?谁对谁错?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这件文物出土造册时就命名为“素纱■衣”,而不是“素纱单衣”。
1972年,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考古队员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墓中安卧着一位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沉睡了2000年的女子。她就是汉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
“素纱■衣”是辛追的随葬品,当这件衣服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所有的考古队员都惊呆了。用马王堆汉墓的主要发掘者、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熊传薪的话来说,素纱■衣“薄得让人难以置信”,它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直裾,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最早的印花织物。
这件文物出土造册时之所以命名为“素纱■衣”,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素纱”是说制作衣裳的材料是没有染色的白纱。“■衣”是指无衬里的单层衣,这在古代文献中是有据可循的。《释名?释衣服》中记载:“■衣,言无里也。”《说文解字》说:“■,衣不重也。”《礼记?玉藻》:“■为■”,东汉郑玄注曰:“■,有衣裳而无里。”
从表意的角度说,“■衣”与“单衣”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宋代的《集韵》就直接把“■”通作“单”。应当说,人教版的化繁为简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识读(“■”是个生僻字,以致于许多人误以为是“禅衣”)。但从历史学科的严谨性说,这是一个专有名词,还是用其本名更为规范。事实上,这件文物一出土就被命名为“素纱■衣”,在湖南省博物馆该展品旁的介绍文字和涉及该文物的绝大部分专业资料中也使用这一名称,比如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国宝档案”等栏目,朱绍侯编著的《中国古代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说,“素纱■衣”比起“素纱单衣”一名更能展现“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举之若无”的国宝级文物的厚重历史感。
二、“花机”与“花楼机”
与上例相似,人民版必修2第13页与人教版必修2第10页均选取了同一幅图片(见图2),对图中织机却分别标注为“花机图”和“花楼机”。那么,图中织机应该称为“花机”还是“花楼机”呢?
图2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手工提花织机,简称花机,因机上有花楼,也有称之为花楼机,两个名字是通用的。据《西京杂记》记载:“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1]这是关于中国手工提花织机的最早记载。经汉唐时期的发展,至宋元时期,手工提花织机已经定型。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其结构作了详细说明,并附有图片。今天,织造蜀锦、云锦依然还在使用这种人工提花机,它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版本教材中的“花机图”选自《天工开物》,在该书中,图的题头就叫“花机图”,文字部分说:“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水磨竹棍为之,计一千八百根)。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地气湿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2]笔者以为,人教版用“花楼机”的名字并不能算错,但既然这幅图有明确的出处,还是用原图的名字“花机”比较好。
三、五大名窑何所指
人民版必修二第15页说:“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名闻天下。”这种叙述造成了学生的困惑,有学生专门找笔者询问——这五座窑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大名窑吗?
人教版必修二第9页说:“宋朝有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