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
第1章? CT成像技术概述?
1.1 CT的发展和应用
1.1.1 CT的发展历史
? CT是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的简称。
??? CT发明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奖项如下所述。
时间:1972年4月,亨斯菲尔德(Houndsfield)和安普鲁斯(Ambrose)一起,在英国放射学研究院年会上宣读了关于CT的第一篇论文。同年11月,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年会(RSNA)上也宣读了他们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布CT的诞生。
地点:英国EMI公司实验研究中心。
人物:CT的发明人是亨斯菲尔德教授(Godfrey.N.Hounsfield,1919年8月28日生于英国诺丁汉,2004年8月12日逝世)(图1-1)。
奖项:亨斯菲尔德于1972年获得了与工程学诺贝尔奖齐名的McRobert奖。1979年亨斯菲尔德和在塔夫茨大学从事CT图像重建研究工作的考迈克(Cormack)教授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1.2 CT的应用范围?
⑴CT主要用于医学 影像学对疾病的诊断,另外,还用于工业、农业等方面。
⑵在 影像学的检查中,CT的检查几乎可包括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器官。
??? ⑶CT检查由于密度分辨力高,可分辨人体组织内微小的差别,使 影像诊断的范围大大扩大。
??? ⑷注射对比剂后,CT能分清血管的 解剖结构,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的关系,以及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 ⑸CT也可作穿刺活检检查,其准确性优于常规X线透视或超声的定位穿刺。
??? ⑹CT还可帮助制订放射治疗计划和放疗效果评价。
??? ⑺CT还可作各种定量计算工作。如心脏冠状动脉钙化和骨矿密度测量的测量。
??? ⑻CT的三维成像图像质量高,可用于帮助临床的诊断和颌面部整形外科手术。
?1.1.3 CT的优点和缺点
1.1.3.1 CT图像的优点
??? ⑴真正断面图像:与普通X线的层面 影像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图像清晰,密度分辨力高。
⑵密度分辨力高:一般,CT的密度分辨力要比普通X线屏片摄影高约20倍。
CT的密度分辨力较高的原因是:
·CT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
·CT机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介质;
·CT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
??? ⑶可作定量分析:CT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
??? 可作图像后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 1.1.3.2 CT的缺点
⑴极限空间分辨力仍低于普通X线摄影。目前,中挡的CT机其极限分辨力约10LP/cm,而目前高挡的CT机其极限分辨力约为30LP/cm或以上。普通X线增感屏摄影的空间分辨力可达10~15LP/mm,无屏单面药膜胶片摄影,其极限分辨力最高可达30LP/mm以上。
⑵CT的定位、定性诊断只能相对比较而言,其准确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定位方面,CT对于体内小于1cm的病灶,常常容易漏诊。在定性方面,也常受病变的部位、大小、性质、病程的长短、病人的体型和配合检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⑶CT的图像基本上只反映了 解剖学方面的情况,较少有脏器功能和生化方面的资料。
?1.1.4各代CT机的结构特点
??? 上世纪80年代末螺旋CT发明之前,CT的发展通常以代称呼(图1-2、图1-3),而螺旋CT出现后,CT的改进和发展则不再以代称呼。以下是各代CT和螺旋CT的基本特点概述。
1.1.4.1第一代CT机
第一代CT机为旋转-平移扫描方式,多属头颅专用机。X射线管是油冷固定阳极,扫描X射线束为笔形束,探测器一般是二到三个。扫描时,机架环绕病人作旋转和同步直线平移运动,X射线管每次旋转1°,同时沿旋转反方向作直线运动扫描。下一次扫描,再旋转1°并重复前述扫描动作,直至完成180°以内的180个平行投影值。这种CT机结构的缺点是射线利用率很低,扫描时间长,一个断面需3~5分钟。
1.1.4.2第二代CT机
第二代CT机仍为旋转-平移扫描方式。扫描X射线束改为5~20°的小扇形束,探测器增加到3~30个,平移扫描后的旋转角度由1°提高到扇形射线束夹角的度数,扫描的时间缩短到20~90秒。另外,第二代CT缩小了探测器的孔径、加大了矩阵和提高了采样的精确性等,改善了图像质量。这种扫描方式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探测器排列成直线,对于扇形的射线束而言,其中心和边缘部分的测量值不相等,需要作扫描后的校正,以避免伪影的出现而影响图像的质量。
1.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招聘“两新”组织党建专职党务工作者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共500题)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2025腾讯视频综艺营销手册.docx
- 2024年人教高一主题班会课件:例1《开学第一课》(共47张PPT).ppt VIP
- 庞中华钢笔字帖(行楷)《最新》.doc
- 实验小学学生写字水平考级活动方案及考级标准.docx
- Cinema4D动画实战项目教程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早期临床识别与防治讲解.ppt
- 2024年教育行业商业计划书.docx
- 《哪吒之魔童闹海》开学第一课收心哪吒2主题班会课件课件(图文).pptx VIP
- 自旋霍尔效应.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