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省永胜县分水岭铜矿成矿条件分析
[摘要]永胜县分水岭铜矿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的盐源-丽江台缘褶皱带内东侧边缘,东侧紧邻川滇台背斜,为板内隆坳交接带。受喜山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早期发育的深大断裂再次被诱发活动,发生构造岩浆活化,导致深源斑岩岩浆侵位,在有利的时空条件下形成斑岩铜矿。
[关键字]分水岭铜矿 成矿条件 矿床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 P618.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4-3
1 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的盐源—丽江台缘褶皱带内东侧边缘(图1),东侧紧邻川滇台背斜,为板内隆坳交接带。深大断裂宾川—程海断裂系与箐河断裂系在该区交汇。
该区域历经多期次、多旋回的构造运动,表现出复杂的地层—构造—岩浆岩背景。区域地史上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且种类繁多,从侵入相→喷发相,从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岩类十分齐全,这些岩浆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热源以及成矿物质,为区内的斑岩型铜矿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受喜山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早期发育的深大断裂再次被诱发活动,发生构造岩浆活化,导致深源斑岩岩浆侵位,在有利的时空条件下形成斑岩铜矿。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古近系始新统宁蒗组第三段(E2n)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泥岩夹同色砂岩,厚度约550m。作为岩体围岩,具有较好的封闭性,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
2.2 构造
区内主要构造为喇叭箐断裂(F1),断层面近直立,南段走向北东,北段走向为北北东。该断裂为岩浆就位空间,多数部位已被岩体充占,仅在喇叭箐沟内,见碎裂岩、碎斑岩充填于断层裂隙,宽5-20cm,出露长约17m。碎斑成分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由岩粉胶结。该构造为区内主要控岩控矿构造,为岩浆侵入就位提供了空间。其次级裂隙及伴随产生的大量节理裂隙,形成破裂带,为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成矿物质聚集提供了场所。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为喜山期形成,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煌斑岩。
石英二长斑岩为主要赋矿岩体,以喇叭箐沟为侵位中心,呈岩株产出,矿化多产于岩体中部外侧(F1断层两侧)及部分岩枝的节理裂隙中,以细脉状产出。矿化品位与节理发育密度密切相关。
石英闪长玢岩多以岩脉形式产出,在与二长斑岩体接触部位,多出现矿(化)体,但一般厚度较小,连续性差。
煌斑岩以岩脉产出,在与二长斑岩体、角岩接触部位,多出现矿(化)体,品位相对较高,但一般厚度较小。
岩体总的的分异不明显,仅在岩体的边缘部分,见边缘相岩石,通常表现为岩石基质呈隐晶质,斑晶数量相对减少,粒度变细。岩体边缘捕虏体也较多,角岩穿插现象大量增加。
矿区岩体岩石化学分析结果与马厂箐和小龙潭含矿斑岩体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对比(表1),有以下特点。
①(SiO2+Al2O3)的值比较接近,属于酸性岩类。
②(FeO+Fe2O3+MgO)的值,分水岭岩体略小于马厂箐及小龙潭岩体。
③Na2O+K2O含量,分水岭岩体8,属富碱岩类。
分水岭斑岩体与马厂箐和小龙潭含矿斑岩体岩石化学特征对比表(表2),有以下特点:
①岩石化学类型系数:均1,属铝过饱和型。
②组合指数:分水岭斑岩体δ9,属钙碱性—过碱性系列。
③岩石的氧化系数:小龙潭矿区强于马厂箐矿区,马厂箐矿区强于分水岭矿区。
④氧化铝系数及镁质指数:分水岭矿区大于马厂箐及小龙潭矿区。
2.4 变质岩
区内变质岩较单一,为角岩,是古近系泥岩、砂岩受热接触变质形成的,因原岩成分不同,变质后的的岩石呈灰绿、深灰、灰色等不同颜色。在与岩体接触部位,沿裂隙有铜、钼矿化。
2.5 围岩蚀变
由于多阶段的岩浆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交代及热液作用,使岩体及围岩普遍发育蚀变,其蚀变特征因岩性而异,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以黑云母化、钾长石化为主,局部见绢云母化。角岩以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主。
2.5.1 钾化
可分为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1)黑云母化:见于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2)钾长石化。本区岩体都有不同程度的钾长石化,特别是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一般次生钾长石含量大于10%,矿化蚀变较强的地段大于15%,蚀变岩石均保留原岩结构,只有当蚀变很强时结构才会消失。
2.5.2 绢云母化
该类蚀变见于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中,蚀变岩石的矿物组合为绢云母、水白云母、高岭石、石英。从生成顺序上看,它们都晚于自变质阶段的钾化。绢云母化多呈似千枚岩状,肉眼观察具丝绢光泽,因施工深度不够,仅在钻孔中有零星揭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