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④我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慧能不识字是禅宗的南宗开创者 鲁钝的“曾参”被尊为“宗圣” 我要了解知识 曾参 (约前505-前435) 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46岁,是孔子晚年重要弟子之一,是孔子得意门人。 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不识字。二十四岁,辞母出家。提出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成为禅宗六祖。 ⑤走投无路,不能创造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 我要了解知识 玄奘是唐代的高僧,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二十六岁时,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至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从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 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正月归国,受到长安“空城出观”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又在东京洛阳亲自接见了他 。他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十九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8卷,1,300多万字。佛教于是渐盛,玄奘法师为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要了解知识 众叛亲离之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名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冻病饿之莫扎特 我要了解知识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 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安魂曲》 我要了解知识 歌 德 (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生于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学过法律。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著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作是《浮士德》。 2、如何理解慧能所说的:“下下人有上上智”? 地位很低或看似愚笨的人可能有丰富的智慧。 第二部分 3、如何理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Page ? * Page ? * Page ? * 导入新课 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都难免会丧失自信心。那么,如何重树自己的自信,如何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这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每一个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这篇文章中,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创造”字典是这样解释的: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设想] 1、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2、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2)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走 近 作 者 陶行知(1891—1946), 安徽歙(shè)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他提倡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课文导读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议论文知识回顾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三要素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