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课程教学设计.docVIP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课程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 2.品悟王昭君于和亲使命中蕴藏的复杂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2.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汲取诗人对古人尊敬与赞美的朴素情怀; 2.学习诗人表现人之性情的真实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预习检查: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诗歌吗? 学生试读,学生点评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情感的把握(教师点拨)。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朗读。 2、写作背景:(预习补充) (1)解题:通过题目能看出来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大多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教师补充: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咏怀古迹》五首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2)背景:再引导学生看注释。知道此诗作于大历元年,即766年。还知道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这样,熟知历史的同学就应该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杜甫人生的就知道是杜甫晚年之作,而他的晚年是悲惨的。至此,读者应该能明白一些什么。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佩”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诗歌解读。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提问: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怨恨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

文档评论(0)

kbook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