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2017.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拓展运用 同样是在黄州,同样是遭贬谪的命运,同样是豁达自适的胸怀,苏轼借《赤壁赋》寄情于雄伟壮丽的赤壁,而王禹偁则对黄州遍地生长的竹子情有独衷,怎样理解王禹偁呢? 竹子是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 探 究 讨 论 竹子 ------ 竹楼 栖身之所 心灵宅宇 (高雅 坚韧 有节) 作者:身处困境 方正高洁 淡泊宁静 拓展 托物言志 托 物 言 志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 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不畏严寒, 冰清玉洁 作者--坚强高洁的人格 托物言志的诗歌 画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傲然不屈 作者--誓死不向元朝统治者屈服投降的坚贞节操. 托物言志的诗歌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托物言志的诗歌 咏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托物言志的诗歌 表现了青松高洁耐寒、傲然决绝的风骨,象征着诗人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 托物言志的手法. 清丽自然的语言.(与竹之素淡高雅相契合) 骈散结合的句式.(整齐和谐之中见参差,使语言更加自由流畅.) 五、艺术特色 课堂总结 儒家对个人的处世之道: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一方面积极地入世,去实现自己的大济 苍生的理想,另一方面以隐居出世的修养超越功名利禄的世俗欲望。在仕途之外的人生寻求、创造、享受生活的诗意与自由,用审美的追求与获得来弥补功利的追求或失意。 导语:提起“黄州”这个地名,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公元1082年,北宋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前后《赤壁赋》和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然而,你也许不知道在苏东坡之前的公元999年,另一位北宋文学家也曾因直书史事而被贬至黄州,并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篇抒怀佳作。那位文学家叫王禹偁,那篇佳作叫做《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禹偁,走进他的黄州竹楼,去欣赏竹楼的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怀。 * 竹的特征?在古诗文中的象征? *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代诗人、散文家。王禹偁出身贫寒,九岁能文。中进士后,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等官。因直言敢谏“八年三黜”,一贬商州,二贬滁州,三贬黄州。世称王黄州。作者曾因在判大理寺时替徐铉辩诬而由知制诰之职,被贬商州。后又任翰林学士,因谤朝廷,二次被贬滁州。真宗即位后恢复知制诰之职,作者因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得罪朝廷,由知制诰被贬知黄州。就地取材建此竹楼。作《三黜赋》,以自勉。 王禹偁(chēng)上承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精神,下启欧阳修、苏轼的宋代古文革新运动,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糜文风的优秀作家之一,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是一个政治改革鼓吹者和诗文改革倡导者。他的作品,较为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出了对于国事维艰的深忧和对于人民苦难的同情。其散文风格简雅古淡,语言平易流畅,既注重文以传道,又能够抒写自己性情,《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为其代表作。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 面对频繁的迁谪,作者怎样的心态呢? 背景材料 ???本文写在王禹偁第三次贬官期间。公元997年,刚即位的宋真宗把王禹偁召回京师,从而结束了他的第二次贬谪生活。但是,王禹偁依旧直言敢谏,不畏权贵,跟宰相张齐贤、李沆产生了深刻矛盾。所以时隔一年,正当千家万户送旧迎新、京城内外爆竹声声的大年三十,王禹偁再一次“拜受”了贬官诏令。第二年暮春三月,他怀着无限怅恨离开开封。公元999年的中秋佳节,身在湖北黄州的王禹偁,眼望着溶溶月色,禁不住千思万虑涌上心头,奋笔写下了此文。 * 范读、生自读 朗读文章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