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毕业设计论文】.docVIP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毕业设计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文学作品的意象一般蕴含某种确定性的意义和情感,成为一种有指向性的历史积淀。因此,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诗人头脑中经过加工的自然现象,它既有第一自然物象的个性特征和属性,又有创作主体赋予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因此意象研究是中国传统诗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意象就是诗词的灵魂,充分把握诗词意象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对理解诗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想充分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就首先要行诸诗词的意象。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词意象。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中出现的比兴之象就与意象紧密相连,形成了我国含蓄蕴藉而又富含情韵的诗歌创作审美观念,构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韵味。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唐诗中的意象更加的丰富多彩,它蕴含着世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想象,传达着生命的勃动和性情的激荡。宋词的意象,继承了历代尤其是唐诗意象的传统而又有发展变化,以自己特有的婉媚精细幽微质感而使词境具有了独特的情感色调,呈现出于唐诗完全不同的风格,使词获得了动人的魅力。意象既然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那么探究比较唐宋诗词意象则可以将唐宋诗词放置在文化审美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理解,以期探究唐宋诗词的审美功能,以及整个唐宋文化对意象的影响。 “花”作为自然界中最美的事物之一,在色泽、形貌、气味诸方面都最易刺激并引动文人的关注。在不同的时节,花的美丽、柔媚、盛衰有时、易于凋零等特点总会给文人无限的想象和感慨,并且,花的某些特殊的生长环境和习性特点,与文人的某些品质有暗合、相通之处,因而对花的选择、关注、吟咏早在先秦《诗经》、《楚辞》中就已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味。叶嘉莹曾说:“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都可以纳入‘花’这一短小的缩写之中……因之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可见,花意象在不同时代环境下,表现了不同的精神品质,承担了不同的文化审美艺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指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由于文体的不同,诗和词相同的意象在表达出的内涵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就试从比较白居易和李清照诗词中花意象的形态和内涵的差异不同入手,结合男女视觉的差异以及诗与词的文体不同,寻究原因,更深入得认识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两者差异背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从而解读唐宋两代相异的社会审美文化心理和情感风貌。 一、白诗之“大而重”,李词之“小而轻”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一个爱花、懂花、惜花之人,他笔下的花可谓是百花齐放。这里所谓的“大”“重”指的是白居易诗中所选取的花大多为花径大,花朵肥大,体态较为丰腴硕大型的,如莲花、菊花、芙蓉等。 白居易似乎是对莲花情有独钟,据统计,白居易诗中有关莲花的意象被明确使用就大约83次之多,占花意象的14.7%,还不算许多指向不明的花意象。唐元和初(公元806)年,他放任周至县尉时曾到长安城公干,官邸莲池中栽有东溪莲,看到其花不艳的样子,慨然写下《京兆府新栽莲》:“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诗前半部分写东溪莲移种污水中而色香尽失,以“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两句引出后半部分的感叹,叹莲之遭遇亦是叹己之遭遇。初涉官场的白居易就像这莲花易地水土难服,心情压抑不展。诗人借污泥浊水比喻京兆府官场污浊,借莲花受污表达自己不愿为其下属的心情,亦惋惜不得其所。再如《龙昌寺荷池》:“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美好的愿望就像是这夏末秋初之莲,连连被挫。此刻,白居易心中的景象大约就如《衰荷》里所描述的一样:“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残荷之美是悲壮、是孤傲、还是透着愤世?没有人比此刻的白居易更好地理解这种滋味。这三幅关于莲之作,都是诗人凝重心境和坎坷人生的折射,反映出一种悲戚美。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原则。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正是这种自幼侵染的儒家思想,使白居易奋力想与社会上的邪恶势力相抗衡,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品格操守并将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佛教之花——莲花上,以莲花比自己的节操品质。如《东林寺白莲》中写道:“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惭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老刘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