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农村题材词的创作》【毕业设计论文】.docVIP

《论苏轼农村题材词的创作》【毕业设计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PAGE PAGE 7 论苏轼农村题材词的创作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家。苏轼一生仕途曲折,对其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熙宁七年(1074)苏轼被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开始寻求旷达超然的自我解脱方式,词的创作突破传统创作题材与风格,内容不拘成法,意境清新秀丽。宋神宗元丰元年, 以《浣溪沙》为词牌子, 苏轼写了五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是较早地反映农村生活的一组词作。流畅的笔调, 充满着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为词反映更广阔的现实生活而开辟新的领域,是我们阅读和欣赏苏词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于苏轼诗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然而对苏轼农村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正如元好问(金代文学家)所说的:“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1] 人们多注意他高唱“大江东去”具有豪放气概的词作,却不大留意他情味隽永、平淡冲和的农村题材词作。众多学者对于农村词的关注点是它对宋代词的题材的扩大,语言上的丰富以及意境上的扩展等等。大家都普遍认为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期间所作的《浣溪沙》五首为农村词的代表,因此研究也主要围绕这几首词而展开,研究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描写丰收喜悦的农民欢快的生活状态多于贫穷困苦的老百姓,内容上有一点单调。本文将从三大方面来阐述苏轼农村词的创作,一是朴素清新的农村风光与个性鲜明的人物,二是简朴的古风民情与感情的自然流露,三是苏轼农村词的继承发展和成因。苏轼文品与人品的和谐统一, 使得其农村词取得“自然天成” [1] 一、苏轼农村词中的农村风貌 (一)农村风光与农民生活状态 苏轼的农村词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农村的生活情景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场面,有热闹欢腾的社稷活动,有缫丝麦收时的繁忙,有秀美的农村风光,有农村的丰收景象,有青黄不接时的贫苦,有节日时的寂寞冷落。这一切都通过词人的妙笔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就从这些词一步步走进乡村百态生活。 宋神宗元丰元年( 1078 年),徐州当地发生严重春旱,苏轼带领人民前往石潭求雨。不久得甘霖普降, 又前往石潭谢雨。以《浣溪沙》为词牌名的五首词, 就是作者经过沿途村庄时的观感以及在村中的见闻。在这五首词中,我们就会体会出别样的农村风光。我们看到“日照深红暖见鱼, 连溪绿暗晚藏乌”(《浣溪沙》组词一)的温馨:久旱雨后,一个祥和的傍晚,夕阳西下,温暖的阳光照射着潭水,初得甘霖的鱼儿被染上了一层红光,浮在水中,时隐时现;水边杨柳依依,枝叶繁茂,将传来的乌鸦啼声遮得不见踪影。“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浣溪沙》组词一), 描绘了漫步在山林中的麋鹿何时见过这么多人,突然遇见, 不免惊恐地逃避了;热闹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猴,不用互相招呼,自己就相继而来凑热闹。“‘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 细细品味, 恰似借以比拟人物的意趣: 那些淳朴木讷的农民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 而如猿猱般活泼好动的孩童听见祭神的鼓声早就坐不住了, 争着跑来, 哪还需要别人的呼喊。”[2] 把动物的情态逼真的表现出来是为了展现乡村自然和谐的风光,也渲染出谢雨盛会的和平祥乐气氛。这首词中既有日、村、潭、树等自然景象,又有鱼、鸦、鹿、猿等野生动物,织绘出一幅绘声绘色的乡村图画,生机盎然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人都说人生四大喜莫过于“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久旱后的春雨更是贵如油啊!人们对于这场雨的期盼更加的殷切了,得雨之后的喜悦更是难以言表,作者身为父母官更是通过质朴有趣的语言来展现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貌。 [2] 蚕时的农村风光则是“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蚕一村香”(《浣溪沙》组词其三)。看到村子周围的苘麻叶长得密密的,碧叶层层,在阳光下泛着亮光,村里一股煮茧的香味扑鼻,飘满村庄。词人禁不住要问谁家在煮茧,正在寻找时,“隔篱娇语络丝娘”,忽然听到笑语声,是蚕妇们在隔着篱笆笑语交谈。这是一幅农村养蚕时节的图画。苏轼在这首词中,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不同的角度把农村初夏蚕时活动、民间风俗和生活情趣表达的淋漓尽致,充满生活气息,一片祥和的景象。 词人对于生活的观察是细致入微,就连“枣花”也绝不错过。“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组词其四)就是词人走在村子里幽静的小路上,黄绿色的枣花簌簌的落在衣服和头巾上,生活是如此的平静,没有了社祭时的欢腾,没有了缫丝时的繁忙,有的仅仅是静谧的环境,多么的让人向往。 “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浣溪沙》组词其五)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词人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脚下是轻柔的小草,远处马儿轻轻的跑着却不见半点尘埃。雨后的乡村更加的清新

文档评论(0)

老刘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