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善注《文选》版本.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李善注《文选》版本 傅 刚 一、问题的提出 自北宋以来,李善注《文选》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重视。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曾经 下诏刊刻,后因宫城起火,书板烧毁。至天圣年间,国子监重又雕板印行。然南渡之后,监 本多失散,或为金人捆载以北,故世间流传稀见。至孝宗淳熙八年(1181),尤袤于池阳郡 斋(今安徽贵池)开雕印书,这就是后来流行的尤刻本。后世刻本如元张伯颜刻本、明汪谅、 朱纯臣、唐藩朱芝址、晋藩养德书院、邓原岳、清胡克家等并从尤刻本而出,影响至大。对 李善刻本的研究,当以《四库总目提要》为代表。《提要》说: 其书自南宋以来,皆与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选》,而善注单行之本,世遂罕传。 此本为毛晋所刻,虽称从宋本校正,今考其第二十五卷陆云《答兄机诗》注中有向曰一条、 济曰一条;又《答张士然》诗注中,有翰曰、铣曰、向曰、济曰各一条。殆因六臣之本,削 去五臣,独留善注,故刊除不尽,未必真见单行本也。① 《四库提要》的意思很明确,即汲古阁本是从六臣注本中抄出,毛晋未必见到单李善注本。 在四库馆臣之后,清嘉庆十四年(1804)江南布政使胡克家又约当时著名版本、校勘学家顾 广圻、彭兆荪对尤刻本细加批正,完成《文选考异》十卷。结论是: 夫袁本、茶陵本固合并者,而尤本仍非未经合并也。何以言之?观其正文,则善与五臣 已相羼杂,或沿前而有讹,或改旧而成误。悉心推究,莫不显然也。观其注,则题下篇中, 各尝阑入吕向、刘良,颇得指名,非特意主增加,他多误取也。观其音,则当句每未刊五臣, 注内间两存善读,割裂既时有之,删削殊复不少。崇贤旧观,失之弥远也。然则数百年来, 徒据后出单行之善注,便云显庆勒成,已为如此,岂非大误!② 文中所说袁本指明袁褧复北宋广都裴氏本,是六家本,即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后。茶 陵本指元陈仁子刻本,是六臣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后。二者都是合并本,顾、彭以之作 为尤刻参校本。《文选考异》的结论与《四库提要》一样,即尤刻也是从合并本中摘出。 胡克家《文选考异》问世后,关于李善注本是从六臣本中摘出的观点,便成为定论。此 后关于李善注《文选》版本的观点,基本便遵从《四库提要》和《文选考异》。1957年, 日本著名学者斯波六郎博士发表了《文选诸本的研究》论文,在这篇重要的论文里,斯波博 士根据他对三十三种《文选》版本以及日本所藏古抄本《文选集注》的调查、研究,得出了 与胡克家一样的结论。他说: 胡刻本的底本尤本所传承的不是唐代李善单注本,实为六臣注本,不过抽出了其中的李 善注部分。因此可知胡克家在《文选考异序》中说的“夫袁本、茶陵本固合并者,而尤本仍 非未经合并也”,竟为不易之论。但尤袤也决不至于仅从六臣注本中抽出李善注而不加改动, ① 中华书局1983 年年6 月版,第1685 页。 ② 《文选考异序》,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刻本附录。 这一点亦见于袁说友的跋文:“尤公博极群书,今亲为雠校”。① 上引三种中日学者在不同研究条件下得出的相同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尤其是顾广 圻、彭兆荪以及斯波博士,是在对他们所能见到的各种版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逐一调查、 研究之后,才慎重提出的结论,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他们的工作经验向我们表明,对他们的 结论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必须对他们的工作进行重新调查、论证,这正是本文的工作基础。 四库馆臣以及胡克家、斯波博士的研究结论,到1976年程毅中、白化文先生《略谈 李善注<文选>的尤刻本》发表,始遇到强有力的批评。该文批评说: 李注《文选》,见于《崇文总目》和《郡斋读书志》等宋代书目,尤袤的《遂初堂书目》 中明明只有李善本和五臣本两种,唯独没有六臣本,当然更不能说他是从六臣注本中摘出来 的。六臣本什么时候才有刻本,还值得研究。根据现在所见到的材料,最早的六臣本是所谓 广都裴氏刻本,于崇宁五年(1106)开始刻版,政和元年(1111)刻成。比起北宋刻李注本 来,还要晚好几十年。而且它转录了国子监本的“准敕雕印”公文,更足以说明六臣本的流 行在李注本刻印之后。再说,古书在传抄、传刻中难免有些改动,《文选》确实存在李善本 与五臣本相混的某些迹象,但不能根据一两点现象就说李善本已经失传,否则就是以偏概全 了。 程、白二先生是以目录学和《文选》版刻史料来否定“李善《文选》出于六臣本”的观 点,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他们对胡克家和斯波六郎的工作并没有作过重新论证,即

文档评论(0)

zhaojf9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