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1 病害监测
6.2 病原物监测
6.3 寄主监测
6.4 环境监测;是对病害流行实际状态和变化进行全面持续的定性和定量观察、表述和记录。;在植物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中,防治决策是核心,预测是决策的基础,而实况监测是预测和决策必不可少的依据。
病害监测必须对病害流行系统的各个组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包括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因素和人类的耕作栽培活动等。;6.1 病害监测;监测的目的和方法;一般调查(普查):是一种针对了解生产田中病害发生和危害程度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防治而采取得调查方法。;采用沿一定线路踏查方式;了解病害的发生量、分布和发生趋势。多应用于:检疫对象、入侵物种的调查,也用于一般有害生物的调查;
如病害发生量预测,或者为了掌握病害逐年发生情况。往往采用属性取样或成数取样;;调查时间最好选在该种病害的防治适期或作物形成产量的关键生育期或病害发生盛期进行;
调查项目往往比较单一,方法简便实用,注重大范围的普查和分类调查以获得较好的代表性,而不苛求调查的精度。常以病害种类、病田率、病点率为代表值 。;系统调查:为了掌握病害种群数量或密度的消长动态和发展规律,需要选择一固定的调查单位(样点、植株等),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定期调查;了解有害生物种群的消长动态。;强调调查数据的规范性和可比性。
并不苛求每一次调查所得数据对当时情况的代表性而注重各次调查数据之间的可比性,所以可以相对减少每次调查的工作量。;系统调查数据可以用一系列点标在以时间为横坐标,病情(或其它监测项目)为纵坐标的直角坐标图上,用虚线连接这些点或用统计学方法拟合一条曲线,均能形象地说明病害流行动态。
在适宜的观测期内起码要进行5次调查。各次调查的方法和标准也应该一致。 ;普查有助于查明各点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各点的系统调查有助于检验和提高普查结果的可靠性,获得全面而深入的信息。;2.取样调查方法;2.取样调查方法;;分级取样
分层取样
典型取样
随机取样;分级取样:;分层取样:;典型取样:;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
“Z”字形取样法
平行取样法
对角线法
棋盘式法
….。;;3. 病情记载;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
是将观测的植物单元分成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植物单元:叶片、果实、茎、穗、植株等。;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严重度分级:;i:病级数(1~n)
Xi:病情为 i 级的单元数
Si:病情为 i 级的级值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简写DI):;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简写DI):;普遍率与严重度(I-S)的关系:;(1)当普遍率很低,病斑分布为随机分布,
S=-ln(1-I)/M
(2) 当普遍率较高,病斑很可能呈二项式分布,
S=1-(1-I)b
(3)病斑呈负二项式分布,
S=k[(1-I)-1/k -1]/M;不论用理论或经验的公式,当普遍率接近饱和时,即不能再从普遍率推算严重度。
;测量值、估计值和调查精度;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标准化和数据积累; 制定标准化的过程:;(1)全球定位系统(GPS)
(2)遥感技术(RS)
(3)地理信息系统(GIS);(1)全球定位系统(GPS);美国GPS;;系统组成;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和通讯辅助系统组成。;由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2)遥感技术(RS);遥感,就是遥远的感知。;;;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3)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综合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三者有机结合构成的一个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于一体的技术系统。;1)植物病害数据库管理
2)病害信息的网络化传递;;6.2 病原菌监测;病斑产孢量测定
空气中病原菌的监测
土壤中病原菌的监测
病菌生理小种和抗药性监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原菌监测上的应用;一、病斑产孢量测定;;二、空气中病原菌的监测;三、土壤中病原菌的监测;四、病菌生理小种和抗药性监测;;检测方法:;2、抗药性监测;6.3 寄主监测;6.3.1 植物生长发育阶段;6.3.2 寄主生长量;6.3.2 寄主生长量;6.3.3 寄主抗病性;代码 抗病性等级 特 点
0 免疫型 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 近免疫型 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