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诗词赏析.docxVIP

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诗词赏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   改官知石首县而卒。   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   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   存词90余首。   下面是   水调歌头·定王台   宋代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译文   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   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   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   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   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   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   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筑,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   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   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   危基高大的台基。   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   霓í旌ī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   依约连绵不断。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   词中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来表达作者请缨无路的悲愤。   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   云埋陵阙è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都汴京沦于敌手。   陵阙帝王陵墓、京都城阙,均为存亡的象征。   耿ě耿不安的样子。   徙ǐ倚ǐ走走停停。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定王台》大约作于词人担任善化在今长沙市内县令期间。   词人在一个深秋时节登上定王台览胜,感慨顿生,并将不胜今昔之感升华为感时伤事的爱国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   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   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   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   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   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   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   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   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   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   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   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   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   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   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   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   词

文档评论(0)

tangdequan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