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
3 、要求学生掌握 3 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 、“静”、“悲凉”来写故
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全面理解本文的题旨。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欣赏作品的绘画美。
【教学方法】
运用披文入理、缘景入情的赏析方法,把握情境,感受情物,探究情缘,揣摩情
语,领悟情思,形成鉴赏抒情散文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相关准备
1、引入课文: 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
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也可以引用别人的
诗句来说。
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
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 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 名篇迭出。 今天
看看北京的秋天在郁达夫笔下又是怎样一番情致。( 教师板书课题)
2、介绍背景(印发资料)
作者:郁达夫 (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
小城中。 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 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 打下了深厚
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1913年,他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
洲及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的熏陶。 十年异国生活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激发
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1922年,他回到祖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 “创造
社”1930 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 年 4 月,他离开上海隐居杭州三
年,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为派遣苦闷,写了许多游记,多为遁世作品。 1
937 年,他愤起离家参加了抗战工作。 1945 年在南洋被日军杀害。 郁达夫是一位
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厚的
功力和卓越的成就, 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这一风格也体
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 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风格却很统一, 正如郁达
夫自己所说的: “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
来,则感情的渲染传统,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 ”在散文中 “总要把热情
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白叙性质,发出的是
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
浓郁的、 清新的情韵, 热情坦白, 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
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 忧郁而又秀丽、 隽永的情景交融的
画面。郁达夫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其小说代表作为: 《沉沦》、《春风
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夜茫茫》等。
背景:从 1921 年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进行创作。 1933年 4 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
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
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二、整体感知
(—) 指导学生初读文章,理清行文脉落。 学生品读后,研究,讨论。
教师以问题点拨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
“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
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 , 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
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1、本文围绕 “秋”,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 ?
(秋晨天空、秋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 ”、“秋枣奇景 ”等)
2、在刻意描绘的五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
(首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秋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
广州的秋味,扬州 “廿四桥的明月 ”,“钱塘江的秋潮 ”,“普驼[山的凉雾 ”、“荔枝湾
的残荷 ”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其中点明中外文人及作品)
(二)指导学生细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中景物的特征。
教师以问题点拨。 学生欣赏、讨论。
1、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儿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 ?各具怎样的特点 ?
(作者 先从 “秋光”写起,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近看
可以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还有那 “玉泉的夜月 ”,
给人以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