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出口及斜井工区岩溶水处理方案 (三)岩溶涌水处理方案 2、方案二:注浆封堵+泄水洞 线左方案:在Ⅰ线线路前进方向左侧20m设置,泄水洞与隧道基本平行,长约6038m(DK124+000DK130+038),泄水洞与隧道纵坡一致,出水点通过横向钻孔或泄水支洞与泄水洞连通排水。泄水洞可利用现有的正洞开辟多个工作面进行施工,但需破除部分地段二次衬砌。 泄水洞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泄水洞方案平面布置图 四、出口及斜井工区岩溶水处理方案 (三)岩溶涌水处理方案 2、方案二:注浆封堵+泄水洞 泄水洞方案比选 泄水洞方案比选表 项目 线右方案 线左方案 遭遇4号暗河的可能性 小 较小 施工对斜井干扰程度 无 有一定干扰 利用迂回导坑情况 可以利用 无法利用 开辟施工横通道情况 易 难 溶腔处理辅助工程量 相对较大 相对较小 F18断层的影响 迂回导坑已穿越 未穿越 对Ⅱ线整体道床施工的影响 影响较大 影响较小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四、出口及斜井工区岩溶水处理方案 (三)岩溶涌水处理方案 3、岩溶涌水处理方案比选 岩溶涌水处理方案比选表 项目 注浆封堵、限量排放方案 注浆封堵+泄水洞方案 工程质量可控性 难度大,可控性差 难度大,可控性较好 环境影响 小 有一定影响 工程投资 大 小 长期运营安全 存在运营安全隐患 运营安全保障性较好 为确保隧道结构及长期运营安全,推荐采用注浆封堵+泄水洞方案。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五、出口软岩变形 野三关隧道出口I、II线软岩变形段长达2805m,揭示地质为炭质灰岩,局部夹炭质页岩,岩层近水平,岩体较破碎,初支开裂变形、剥落、掉块严重,属炭质岩软岩变形。 根据野三关隧道出口软岩变形特点,设计采用了两种支护结构形式,并在现场得到应用,目前正在布设综合测试断面收集数据中,下一步根据综合测试数据完善衬砌断面的设计及施工方法,以确保施工及运营安全。 处理原则:初支采用20cm厚网喷砼,预留变形量20cm,二衬最小厚度为40cm;对于软岩变形一般地段初支采用I16钢架加强,0.8~1.0m/榀;对于软岩变形严重地段初支采用I18钢架加强,0.75m/榀,二衬采用钢筋砼。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平导初支变形开裂 软岩变形段衬砌结构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2007.12.23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三、“8.5”突水突泥溶腔处理方案 四、出口及斜井工区岩溶水处理方案 二、“8.5”突水突泥及抢险进展情况 五、出口软岩变形情况及处理措施 野三关隧道位于恩施州巴东县碗口河和支井河之间,L-13833m,为全线最长隧道,最大埋深684m,纵坡为人字坡;在线路右侧30m设置贯通平导,L-13802m,后期扩挖成Ⅱ线隧道;在DK125+100左侧设置长1844.5m的无轨运输斜井。 一、工程概况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一、工程概况 隧道穿越三迭系大冶组、嘉陵江组、二迭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地层,其中碎屑岩地层5074m,占隧道的37%,灰岩地层8772m,占隧道的63%。区内发育6条岩溶管道流、12条断层,其中3号暗河及F18断层对隧道影响最大。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3号暗河呈带状分布、在隧道上方斜穿,排泄基准面标高为1050m,高于隧道220m,暗河通过岩溶裂隙、断层等通道与隧道的水力联系较强;F18断层切割、连通3号暗河,存在重大突水、突泥风险,隧道多次通过碎屑岩与灰岩接触带,施工风险高。 一、工程概况 3 号暗河及F18断层地质平面 3 号暗河A-A水文地质断面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一、工程概况 截至目前,平导累计施工13150m,尚余752m未贯通;Ⅰ线正洞累计施工12808m,尚余1025m未贯通。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二、“8.5”突水突泥及抢险进展情况 (一)“8.5”突水突泥 2007年8月5日凌晨1:00时,Ⅰ线隧道DK124+602附近发生突水,并伴有大量泥沙、块石(最大粒径约2m)涌出,峰值突水持续约半小时,至2:30时涌水量恢复正常,峰值总突水量约15.1万方、突泥石量约5.35万方。 野三关隧道设计、施工情况汇报 二、“8.5”突水突泥及抢险进展情况 (一)“8.5”突水突泥 突水点附近约200m洞身基本被突出的块石、泥沙充满,距突水点500m处淤积泥沙厚度约3m,向大里程方向淤积泥沙厚度逐渐减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