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疼痛形成的神经传导基本过程可分为 4 个环节:伤害感受器的痛觉传感
transduction),一级传入纤维、脊髓背角、脊髓-丘脑束等上行束的痛觉传递
transmission),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整合( interpretation),下行控制和神经介质的痛觉调控( modulation)。理论上,阻断任何环节都可使疼痛缓解。
一、疼痛传感
疼痛感受器是伤害感受器, 对伤害性刺激敏感。 伤害感受器是周围神经的组
成部分,能接受、转换和传递来自皮肤、黏膜、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伤害性刺激,其细胞体位于脊髓神经节中。
伤害性刺激是指刺激程度强到足以能够损害或潜在损害的刺激。
皮肤、躯体(肌肉、肌腱、关节、骨膜和骨骼) 、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
组织和内脏神经末梢是痛觉的外周感受器。 体表刺激通过皮肤的温度、 机械感受
器传递疼痛。 皮肤痛感受器又分为高阈机械痛感受器和多模式痛觉感受器。 前者只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 后者对多种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 持续性伤害刺激可使上述两种感受器阈值降低,形成痛觉过敏( hyperalgesia)。内脏伤害感受器感受空腔脏器的膨胀或缺血,躯体伤害感受器感受运动系统疼痛。
任何外界或体内的伤害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 释放内源性致痛因子, 如氢离子、钾离子、 5-羟色胺、组胺、乙酰胆碱等,均可以刺激疼痛感受器。受损的神经纤维本身也可释放致痛因子, 如 P 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损伤细胞释放的
一些酶类,在局部合成产生致痛因子,如前列腺素(主要是前列腺素 E2、D2、
F2α)、缓激肽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刺激感受器。损伤和炎症过程中形成的炎性
介质,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白细胞介素 -1(IL-1 ),肥大细胞释放 5-羟色胺等,提高对内源性致痛物质的反应强度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程度。
二、痛觉上行传递
传导疼痛的一级传入神经轴突是有髓鞘的 A δ纤维和无髓鞘的 C 纤维,其神经胞体位于脊髓背根神经节。 A δ纤维较粗( 3 μm),感受疼痛和温度,快速传递强烈和定位准确的锐痛。 此类纤维终止于脊髓背角的第 I 和 V 层。C 纤维较细(<
mm)无髓鞘,传递较慢及不易定位的钝痛和灼痛信号,纤维终止于背角第Ⅱ
层,由 C 纤维到投射神经元的疼痛会引起十分强烈的神经元放电。
伤害刺激信号由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 经过初步整合后, 一方面作用于腹
侧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如肌肉痉挛等,另一方面再向上传递。一
级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在平行的 1-2 节内交叉至对侧的腹外侧,与二级神经元
形成轴突,并组成上行束。上行束主要为脊髓丘脑束,也包括脊髓下丘脑束、脊
髓网状束和脊髓脑桥扁桃体束。
感受伤害刺激的细胞集中在脊髓背角,尤其是第 I、第Ⅱ和第 V 层,第Ⅱ层
细胞(胶状细胞)的轴突走行距离短,对伤害性信号起调节作用。第 V 层细胞
对触、压、温度及各种伤害性刺激都能发生反应,被称为广动力型细胞。
头面部的痛觉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 其轴突终止于三叉
神经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由此换元发出纤维越过对侧,组成三叉丘系,
投射到丘脑腹后内侧核( VPM )。自 VPM 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枕部投射至大脑
皮质中央后回( 1、2、3 区)的下 1/3 处。
内脏痛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 一个脏器的传入纤维可经几个节段的脊髓进入
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可含几个脏器的传入纤维,因此内脏痛往往是弥散的, 定
位不够明确,且有固定的投射部位。
在脊髓传导通路中有许多受体参与疼痛信号的传导。 这些受体包括: 阿片受
体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如 NMDA 受体 )、神经激肽 1 型( NK-1 )受体、辣椒素
(capsaicin)受体和大麻素 (cannabinoid)受体等。其中阿片受体( μ、 δ、K )是疼痛信号传递及镇痛过程中最重要的受体。 过去认为这 3 种阿片受体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和脑等中枢神经系统。最近研究发现, 3 种阿片受体分布于整个神经系统,包括外周神经系统及中间神经元。 当致痛因子激活多种疼痛信号传导受体时, 疼痛信号的传递将变得更加复杂。 在脊髓背角, 短时程反应的兴奋性氨基酸系统由非 NMDA 受体介导,而 P 物质与兴奋性氨基酸共存的长时程反应系统由 NK-1 受体和 NMDA 受体共同介导。
在疼痛传导过程中,疼痛信息并非一成不变地传递到更高的结构。 在脊髓内,相互联结的神经元及其释放的物质组成了网状结构,统一控制次级信号的传递。
脑啡肽中间神经元可以调整投射到神经元上的刺激, 也具备释放内啡肽等物质的作用。所以 A δ纤维不仅能影响投射神经元,也会影响脑啡肽能中间神经元,可
改变内啡肽的释放。阿片物质释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选择题100道.docx
-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docx VIP
- 研究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处理中的应用.docx VIP
-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pdf VIP
- 数学教案_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教学设计.docx
- GZ-2022062 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正式赛卷完整版包括附件-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正式赛卷.docx
- 信息技术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劳动二年级下册粤教版(主编:徐长发)教学设计合集.docx
- 教师党课讲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新.doc VIP
- (word精品)2022年甘肃省兰州市诊断考试(一诊)数学试题(附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