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5卷 第4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8月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全球替代性食物体系综述
司振中摇 代摇 宁摇 齐丹舒
[摘摇 要]摇 在世界各地,农业食品领域的工业化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
大量碳排放、食品安全危机、小农边缘化和小农生计的难以维系。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多个国家的不同
群体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替代性食物体系,如社区支持农业、农夫市集、共同购买、社区菜园等。 替代性食
物体系自2009年进入中国至今已有十年,获得了较大发展。 然而,国内研究较少关注国际替代性食物
体系产生的背景及理念。 文章从替代食物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特征、国内外差异以及学术界的批判
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全面介绍相关的关键问题和概念,为推动国内替代性食物体系研究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摇 替代性食物体系;社区支持农业;农夫市集;乡村发展;食品安全
摇 摇 替代性食物体系(或替代性食物网络)(alternativefoodnetworks,下文以AFN指代)是指在食物
生产者、消费者以及食物供应链中的其他角色之间形成的有别于常规食物供应链的新的食物系
[1]
统 。 在2009年出版的《人文地理学国际百科全书》中,大卫 ·古德曼与迈克尔 ·古德曼将AFN
定义为:“食物经济中一个新的快速主流化的空间冶,包括激增的有机、公平贸易、本地化、高质量、
[2]
地方特色食品的生产和消费 。 已有研究表明,AFN与常规食物供应体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食物
的生产方式、食物的属地(territorial)价值、食物价值的再分配和生产者权益的保护、生产者和消费
者之间社区和信任关系的重构、食物供应链条的本地化(food localization)以及食物系统的自我组
[3]
织和管理几个方面 。 正是这些不同才使得AFN在促进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与消费、社会正义以及
重建消费者信任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创新性价值。
2000年以来,国际农业与食物研究(agrifood studies)和乡村研究(rural studies)领域出现了大
量关于AFN 的研究。 这些研究从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多个角度探索了AFN 的产
生、内涵和发展,并对不同国家的案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此外,由于AFN与乡村发展和可持续发
展的密切关系,国际发展和乡村发展研究领域也对AFN予以关注。 目前关于AFN 的研究可以归
类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关于“替代性冶(alternativeness)的讨论、AFN 的产生机制和案例分析(包括
运行原则、策略和政策环境的解读)、消费者参与AFN 的动机和需求、AFN对食物系统演变、乡村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对AFN研究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不对这些研究进行详细讨论,而
是基于已有研究讨论AFN 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特征、国内外AFN 的差异以及学术界对其价值取向
的批判。 作者希望藉由本文全面介绍AFN 的基本内涵、意义和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AFN研究的
发展助力。
一、替代性食物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一)类型和产生背景
按照对AFN 内涵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可以将AFN分为不同的类型。 广义上来讲,所有区别
[收稿日期]摇 2018 06 09
[基金项目]摇 本文受到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委员会(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项目
“培育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中国南京农业食物系统内的城乡交互与区域动态冶(Cultivating pathways
to ecological agriculture:Rural鄄urban interfaces and regional dynamics in the argi鄄food sector in Nanjing,
China)的资助。
[作者简介]摇 司振中,加拿大巴尔西利国际关系学院(Balsilli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博士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