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的美术史.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造型特点:丰富多样,逐渐定型化。陶器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盉等彩陶工艺的常见器形外,还大批出现了鬲、甗、豆、斝、鬶、簋、杯、甑等品种,鼎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大都为三条实足,这时已经逐渐定型为盆形或罐形鼎。 陶器工艺的造型是适应生活实用要求而考虑的,如:鬲、甗、豆、簋等。 鬶是黑陶工艺中最为出色而具代表性的器物,其造型从大汶口时期到龙山时期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演变过程。大汶口时期的鬶最早为圆腹、小颈,口在腹上部,与一般瓶的造型差不多,口部捏出小流,底有三足;之后腹变为扁形,口部渐移至器体的前侧,成为鸟喙状;再后,口部逐渐扩大,由三实足变为三空足,把手也作绳纽状;到龙山文化时期,演变为颈、腹不分的“冲天流”,宛如一只昂首挺胸、举止傲慢的大鸟。 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它既逐渐走向形象化,又不断提高实用功能,体现了原始社会工艺制作者的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思想。 器物部件也更丰富了,不少器物增加了器盖,有的盖还可以两用,反转过来当作盘,或塑成动物形纽;有的器物增加了流,如:鬶;有的器物增加了把手,如:筒状杯;有的增加了各种各样的高足,如高足杯;有的用镂空的手法雕镂花纹,这种镂孔花纹早期多形成编织纹,晚期多为成排细孔或圆孔。 装饰特点:黑陶工艺一般不用彩绘,除上面提到的镂空手法,大都朴素无华。在轮制过程中,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单线或复线轮纹(或称弦纹),给人节奏的美。 五、几何印纹陶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制陶工艺,除了以黄河中上游为中心的彩陶工艺,和继之而起的黄河下游为中心的黑陶工艺外,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大地区又发展了另一种陶器,被称为几何印纹陶,这种几何印纹陶的装饰因纯系压印的几何纹而得名。 分布及时代:几何印纹陶分布在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广大地区,尤以沿海最为盛行。其时代上限还不太清楚,下限则已晚到周、汉。 分类:几何印纹陶可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印纹软陶分为泥质和细砂质,火度较低,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印纹硬陶火度较高,胎作灰色。 器形:有罐、瓿、尊、簋、豆、盘、杯、盂等。 制作: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轮制几种。几何印纹是在陶坯未干前,用印模按照所定部位印上去的,然后进行烧制,因此由于模印位置不准,花纹往往有重复交错的现象。 纹饰:这类几何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几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形成一种规律的图案美,被誉为最优秀的东方沿海古代文化。 1.5、其它工艺 一、牙骨雕 (一)北京猿人遗址中已发现大量破碎骨片,其中有似乎经过有意加工制成工具的骨器。 (二)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磨光的骨锥、骨凿、骨楔等多种工具。 (三)河姆渡出土的双鸟纹骨匕,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完整的装饰画面。 (四)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骨笄和骨坠,制作精巧,骨笄除制作梳齿外,上端还透雕几何形花纹。骨坠常和石珠、玉珠一起穿成链式串珠,显然是作为身上的佩饰。 (五)大汶口墓葬中出土象牙梳两件,制作精美。梳为象牙皮制成,长方形,长16.7厘米。梳的下端有十六个细密梳齿,顶端刻四个开口,附近有三个圆孔。梳身用平行的三道条孔组成“8”字形镂空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梳的“8”字形条文两端刻出对称的三个条孔,上边刻出两个条孔,构成一个长方形装饰画面。 此外,大汶口墓葬中还发现有象牙雕筒、象牙琮等多件。象牙雕筒多放置在死者的腰部,象牙琮则放在肩部。象牙雕筒有的周身刻花瓣形花纹,有的则只刻几道平行弦纹。 二、染织 (一)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一个磨制精致的骨针,骨针的发明标志着人们已经能够缝制简单的衣服,但那时还只是用兽皮作为衣服的材料。《墨子·辞过篇》:“古之民……衣皮带茭。”《韩非子·五蠹篇》:“古者,……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也。” (二)仰韶文化的染织工艺: 1、仰韶文化各地遗址中普遍出现了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等。纺轮的应用使纺织纤维利用纺轮的转动捻成纺线,这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纺织工具。 2、发现了织物的痕迹,如在半坡、庙底沟、大何庄、秦魏家等仰韶文化墓葬的陶器上,都曾发现布纹。每平方厘米约有经纬线各十根左右,这些织物当是麻织品。 3、在陕西华县曾发现朱红色麻布残片,可见这时的织物已经开始染色了。 (三)龙山文化的染织工艺: 1、发明了织布的骨梭,有扁平式的,也有空筒式的,有的一头穿孔,有的两头穿孔。织梭的发明改变了过去“手经指挂”的操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 2、麻织:为了提高纺线的牢固度,搓成的麻绳有两股或三股拧在一起的。吴兴钱山漾出土的麻布,每平方英寸有经线七十八根,纬线五十根,已经达到较为精细的程度。 3、丝织:1926年,在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

文档评论(0)

duoduoy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