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以浙江省城市低保家庭调查为例的研究祝建华(E-mail:zhujianh@zjut.edu.cn);Contents;一、背景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贫困人口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以部分失业人员、下岗人员、待岗人员和退休人员以及他们赡养的人口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
这个时期的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了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同时人们发现,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传统的那种依靠零星救济、个人慈善施舍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这些规模巨大,生存存在严重威胁的城市贫困家庭的贫困问题。由此而言,这个时期的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典型特征。;政府对绝对贫困的回应,也是基于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
我国各地都根据基本需求法确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线。通常认为城市贫困人口是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以上各级城市中,收入在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非农业人口。在计算城市贫困规模、识别城市贫困人口、判断城市贫困状况的过程中,各地均将低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保家庭视同为城市贫困人口。但我国城市低保制度保障标准的确定值普遍低于实际所需的费用,因而只能说它是一个勉强维持生存而不是维持生活的标准。显然,依据这样一个标准确定的保障对象实际上不可能包括全部贫困人口,而只能是贫困人口中的特别贫困的部分。; 中国历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统计(1997-2008)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演进;理论意义;公民需要与制度的需要满足之间的对应性:谁的需要;谁来界定需要;如何界定需要;基本需要的内容与范围;需要与制度的差距;现行城市低保制度的设计理念滞后于
政策问题的变化,是制度转型的根本; 研究路径图;研究方法;理念;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本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从浙江省抽取4个城市,分别为??州、宁波、衢州和湖州。根据浙江省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四个城市发展特点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杭州市是全国典型的综合发展城市,同时也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宁波市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湖州是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要塞;衢州是浙江西部城市的代表,属于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选择这四个规模与特点不同的城市,可以增强研究样本对更大范围状况的代表性。然后从四个城市中抽取4个城区,再从四个城区中抽取19个街道,从19个街道中抽取69个社区,根据社区提供的低保家庭的名单,最后抽取低保家庭,并从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人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考虑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居民文化程度高低不同,故采用结构式访谈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561份,回收问卷561份,剔除废卷7份,回收有效问卷55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75%。具体样本分布情况如表所示。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有选择性的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个案以作个案访谈。研究一共进行了30个个案访谈。访谈对象的抽样时应考虑对本研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如样本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背景。本研究在选取访谈对象时即考虑到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这些人主要包括各个城市民政局以及街道、社区从事低保工作的工作人员,一些城市低保家庭的户主。;资料收集过程;研究结论;制度理念的转型:生存与发展并举;从“被动补救”到“主动回应”;从收入维持到生活援助。;制度理念转型与目标重建图示 ;这项制度遵循选择性原则,按照分类管理、分类援助的思路,采用分类管理与个案管理的方式对基本生活需要不能满足的城市贫困群体提供生活援助。 ;城市居民生活援助制度基本架构图;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 城市低保制度的可及与可得性与目标定位问题的提出;福利资源的有限性对目标定位的制度诉求
类别、需求定位与救助对象的初步认定
家计调查与救助对象的确定
道德定位与救助对象的进一步筛选
行为定位与救助对象的再确认
;目前低保制度的目标定位方式主要是建立在家计调查的基础上的,在后期的制度不断完善过程中,由最初的单纯依靠家计调查实行财产和收入定位的方式,到后来需求定位、财产定位以及类别定位等多种定位方式相互结合。尤其是道德定位以及行为定位等目标定位方式是在收入核查和类别定位初步确定了低保救助对象之后,作为一种补充的方式,对城市低保救助对象进一步的筛选,剔出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或者不需要救助的对象,使得这项制度的瞄准率更高。但是现行低保制度的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之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pdf VIP
-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剪纸02.ppt VIP
- 广汽集团入职在线测评试题.pdf
- 注射用环磷酰胺说明书__安道生.pdf VIP
- 数码相机-SONY索尼-DSC-S2100(Cyber-shot手册)说明书.pdf VIP
- 委外及安全施工作业管理办法与委外施工单位安全管理规定.pdf VIP
-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最新版.pdf VIP
- 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财务评价与审计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doc
- 特发性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西学中”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中药学.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