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始人的创造 问题研究 这些陶器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期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 仰韶文化 《鹳鱼石斧图》。此图高37厘米,展开宽44 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史前陶器上画幅最大的作品。画面左侧,一只高大的白鹳挺胸伸颈,高傲地昂起头,大眼圆睁,长喙衔着一条鱼;鱼体僵直下垂,显然已丧失了挣扎的能力;在衔鱼鹳鸟的右侧,立放着一柄粗大的石斧,斧柄上有缠扎的织物或绳索,并饰有“×” 形符号,它大约是氏族首领权威和力量的象征。 此画色彩鲜艳,大鸟用白色绘出,但不勾轮廓,只用黑色画出眼睛,显得分外有神;而它衔着的鱼则用粗墨线勾勒轮廓,石斧的外轮廓也用黑墨勾勒,呈现强烈对比。这显示出,史前艺术家已能用不同笔法,来增强画面气氛。?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而得名。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优秀文化,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所以红山文化流行以女神崇拜为中心的多神崇拜。均以小型石雕女神像为崇拜偶像。 红山玉龙 红山文化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赤峰境内多有龙形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河南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被看做仰韶文化的继承,分布于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包括分布在河南省境内 的多处龙山文化遗存。年代 为公 元前 2600~前2000年。 到龙山时期,由于陶窑的改革,人们在陶器即将烧成时,一方面猛加燃料,同时封闭窑顶,致使窑内氧气不足,陶器就在还原焰中焙烧,陶质内的铁大部分转化为低价铁,使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所以龙山文化时期灰陶的产品最多。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 三足黑陶鼎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tao)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龙的起源 青蛙是两栖动物,能在水中生,会在地里长,出入自由。加上青蛙产卵量大,繁殖能力极强,这与先民企盼多多繁衍后代的理念又是一致的。“蛙”与“娲”同音,“蜥蜴”又同“伏羲”音相近,女娲补天和伏羲演绎八卦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马家窑文化—龙的起源 龙,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但是龙的图腾是怎样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而跨度近2500年的马家窑蛙纹彩陶,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蛙纹出现、变化,最终发展成雏形龙图案的演绎过程。马家窑文化彩陶画,可以证明中华龙的形成起源于蛙纹。并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龙起源于蛙的过程。它证明从蛙纹到原始龙的“三部曲”在史前已经完成:第一部曲,从蛙到蛙图腾;第二部曲,从蛙图腾到“蛙神”的诞生;第三部曲,从“蛙神”到飞天龙的出现。 马家窑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器高14.1cm、口径29cm。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是当时彩陶中罕见的描绘人物形态的作品。 《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 今江苏省连云港将军崖南口,刻有星相图和植物人身面形。前者当与天体崇拜有关,后者疑为谷物神崇拜的记录。十个人面形与地面草状物相连,均无耳朵,犹如植物结出来的果实。人面与植物相连,说明与植物崇拜有关,就象人面兽身与动物崇拜有关一样。稷(又称谷子或小米),稷在谷物中的地位最高,被尊为“五谷之长”。 该形象与植物长成一样,脸上又布满植物状纹饰,这不分明是把植物人格化了吗?九面小人头环绕一面大人头,俨然一个大家族的子子孙孙围着一位老祖母,植物世界被赋予了人间的形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