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收稿日期:2006-03-28
作者简介:刘兆德,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兆德1,2 马传栋1
(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摘要 在计算1986-2002年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①相对资源承载力从1986-2002一直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是相对资源承载力快速提高的原因;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差异拉大及其资源相对不足是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③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稳定相对资源承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键词 相对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X 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605-0052-05
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即在合理限度内对该空间内所能容纳的极限量。资源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它可因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变化,如果用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来衡量一个区域的资源承载力,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有关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其中又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最长
[1~4]
,土
地资源承载力事实上是狭义的资源承载力。广义的资源承载力应当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承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资源承载力将成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的主宰者。因此,本文从相对资源承载力
[5~7]
的角度,通过对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寻
找出山东省经济、人口、资源的变化规律,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及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1 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及其演化过程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5]的计算方法,将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主要的承载资源。由于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资源,而国内生产总值又能较好的体现经济资源的优劣程度,因而,选择耕地面积(代表自然资源和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资源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选取不同的参照区域,计算得出相对土地资源、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及其综合承载力。
1.1 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
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见表1,计算出山东省1986-2002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见图1。表1 1986-2002年全国耕地、经济和人口
基本数据及承载人口指数
T ab.1 Basic data of cultivated land ,economy ,population 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in the country from 1986to 2002
年份
耕地面积(万hm 2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口数量(万人
I l (万人/
万hm 2
Ie (万人/亿9910202111710.5419879588.871196211409.14019889572.181492811607.44019899565.60169091178 6.67019909567.29185471195 6.16419919565.36216171211 5.35819929542.58266381228 4.39919939510.14346341246 3.42219949490.67467591263 2.56319959497.09584781275 2.0711*******.03678841288 1.80119979488.97744621303 1.66019989484.91783451316 1.59319999480.85820671327 1.53320009476.79894681337 1.41720019472.73973141347 1.3112002
9468.67
104790.6
128453
0.1357
1.22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3年,其中I l 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Ie 为经济资源承载指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年 第16卷 第5期 CHINA POPU LATION,RESOURCES AN D ENVIR ON MENT V ol.16 N o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