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佛教文学
一 佛教经典传译与影响
(一) 佛典汉译的文学性之追求
(二) 佛典对于汉语语汇之丰富
(三) 契合士人精神世界的佛经
(四) 佛典情节在志怪中的演变
二 士僧交往与佛教氛围
(一) 玄佛与士僧交往
(二) 唐人崇佛之热情
(三) 佛寺与唐代士人
(四) 诗僧出现之意义
六 西游故事的佛教考察
(一) 唐僧故事的变异
(二) 悟空为何方神圣
(三) 情节观念溯佛源
一 佛教经典传译与影响
(一) 佛典汉译的文学性之追求
1,译经的地位
(1),对佛教的深入认识,与经典翻译渐多相适应
佛教刚传入时,中国人认为其与神仙类同:
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障,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牟子理惑论》)
中国人正是通过对佛经的研读才了悟到它的特质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说,佛典翻译是中国佛教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2),汉译佛经的事业也是世界翻译历史上最为惊人的成就之一。
规模宏大的汉文三藏,是佛教文献中的宝贵遗产,它远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文本,因为不少据以译入汉文的原初文字文本早已不存,所以它具有自己独立的宗教和文化价值。
2,译经的困难
佛经传译与一切翻译实践一样,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这本就是十分艰难的一项工作,加上当时佛经原本和实际翻译操作的复杂情况,更是难上加难。
(1)佛经口传不定
初期的佛教译经,与现代的翻译操作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经典原文全凭远来的僧人口诵,并没有独一无二的确定经本,这还是古印度传经的旧习《法显传》记载:
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
所以即使原来同为一部经,也会有因为诵经僧人的记忆力之好坏乃至记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我们只要看早期传记中夸耀某僧能诵出数万偈经之类,就可以悬想当时情形了。
待这远来的和尚诵出经文后,再由一人“传言”或“度语”,即口译为汉语,另有人加以笔录,最后再经一道文字加工润色的程序,才算完成译事。有时候,诵经的和尚通汉语,便直接口译为中文,他与笔录者组成搭档,程序简化了,这就与近代林纾译西洋小说的情形有些相类似。
(2)经本语言复杂
在佛经原本方面,除了上述的口诵方式往往不可靠外,即使后来东来的僧人乃至西行求法者携回经典文本渐多,也还存在一个经本语言复杂的问题。最初,汉译佛经原本语言多为西域胡语,唐代以后,梵文经典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变化,与来华僧人原来的所在地有关。据梁启超在《佛经的翻译》中分析,后汉时来华者多是安息、月支、康居人,西晋时多龟兹、 宾人,南北朝时则西域人与印度人各半,到隋唐以后,印度人才占大多数(《佛学研究十八篇》)。原来的居处不一样,那么诵出的经本文字自然也有异。
(3)传译语言难通
这些僧人与中国和尚或居士合作进行具体翻译时,双方始终存在着语言沟通的困难,对于对方的语言都不甚了了,照僧佑《出三藏记集》的说法就是:
译梵为晋,出非一人。或善梵而质晋,或善晋而未备梵。
这里所谓“晋”,即指汉语而言,因为所指时代为晋。慧皎《高僧传》也有类似的描述:
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合。
所以,只有胡语或梵文与汉文都较好的传译者才会完成上佳的译本。六朝时期传译佛典比较成功的译家大抵如是。比如:
A,竺法护,据说通三十六种语言,又得到聂承远、聂道真父子的帮助,尤其聂道真“亦善梵学”,所以才有“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的成绩(《高僧传》);
B,昙无谶“以未参土语,又无传译”,没有即刻从事《涅槃经》的翻译,而是先学了三年语言,而后才着手进行(《高僧传》)。
C,这时期中最伟大的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如此,他在河西居留时对汉语下过多年的功夫,而梵文自然更是专家,因而有那样高的成就。
3,译经的风格
鸠摩罗什之前,佛经汉译的方式大略可以分为直译与意译。
(1)直译
因为最初从事翻译的种种困难,那时的译经多倾向直译也是可以想见的,从对初期译经各家的评价更可以一窥其间消息:
A,安世高,“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高僧传》);
B,支谶,“辞质多音(按:所谓“多音”,即对译名的处理多音译而少意译)”“贵尚实中,不存文饰”(支愍度《合首楞严经记》),“审得本旨,了不加饰”(《高僧传》);
C,竺法护,“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依慧不文,朴则近本”(道安《综理众经目录》),“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出三藏记集》)。
(2)意译
意译似以南方吴地的译经家为主,如:
支谦,他原是西域月支人,但祖上已归化汉文化,熟悉汉文,因而所译经典“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高僧传》),“颇从文丽”(支愍度《合首楞严经记》);在译名的处理上,他多采意译而弃音译,比如佛陀大弟子舍利弗就译为“秋露子”,尤其他往往借用老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