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解
1急性脊髓炎:是指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 害,也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2脊髓空洞症:是慢性进行性脊髓病变性疾病,可单发或者多发,病变常累及颈、胸髓,亦可发生于延髓。
3急性脊髓炎腰穿检查:CSF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
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正常。压颈实验通畅,少数病例可有不完 全梗阻。
4脑梗塞:各种栓子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脑血管腔急性闭塞而产生相应的脑供血区组织缺血坏死,脑功能障碍。
5杰克逊发作;癫痫的运动症状发作抽搐从对侧拇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
6开-关现象: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有多动,持续10分钟至3-4小时,多见于病情严重者,处理困难。
7K-F环;HLD(WD)(肝豆状核变性)的特征性表现,由铜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所致,绝大数见于双眼,个别单眼,次环宽约1~3mm,呈褐绿色或金褐色,位于角膜边缘。
8大脑脚梗死(WEBER综合症)病变侧动眼N麻痹,交叉性感觉障碍
9脑桥腹侧梗死(闭锁综合症)四肢瘫,不能说话,仅能闭眼及眼球上下运动,由于脑血管病变,脑桥基底部血栓形成。
10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出现在病后2~3周,以病后第三周最明显。出现于GBS与脊髓炎。
11眼动脉交叉瘫:一侧眼动脉受损,导致同侧眼瘫,对侧肢体肢体交叉瘫。见于TIA
12脊髓半切综合症: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深感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触觉保留。常见疾病慢性脊髓压迫症。
13疗效减退:又称剂末恶化: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的波动,在下一次服药前1-2小时症状恶化,再服药恶化的症状消失,处理可增加每日给药次数或每次服药剂量、改用控释剂等。
SE:癫痫持续状态.。指一次癫痫持续发作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歇期意识未能完全恢复。
SE的治疗原则:
1选用强有力、见效快、作用时间长,对呼吸、循环、意识状态影响小的抗惊厥药物,及时控制发作。
2维持患者生命功能,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如脑水肿、代谢性酸中毒、肺部感染等。
3积极寻找引起SE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是控制、预防SE的重要措施。
4在SE终止后,应给予抗癫痫药物维持。
SE首选药:地西泮(安定)是治疗各型SE的首选药物,静脉给药。
PD:(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的四主症是: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
PD诊断依据:1中年以后起病,病因不明,病史中无脑炎、中毒、脑血管病、颅脑外伤及服用易导致锥体外系症状药物史等。
2呈隐袭发病,缓慢进展
3具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四个症状中的两项。
4除锥体外系症状外,无锥体系统、小脑、感觉障碍、周围神经损害等症状和体征,并为CT或MRI等所证实。
5排除其他椎体外系统疾病所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
PD的治疗: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延缓进程,提高生存质量。
药物治疗:PD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疾病早期无需特殊治疗,应鼓励患者多做主动运动。常用的药物有
1抗胆碱能药物,对震颤和强直有一定效果.但对运动迟缓疗效差。适用于震颤突出且年龄较轻的患者,常用的有苯海索、丙环定 ,禁忌症有: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等。
2金刚烷胺: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DA和减少DA再摄取。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3多巴胺替代疗法:补充多巴胺的不足,使乙酰胆碱与多巴胺系统重新获得平衡而改善症状,但多巴胺本身不通过血脑屏障,故需要用其前体左旋多巴。
4 DA受体激动剂。
5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6儿茶酚胺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外科治疗:1苍白球毁损术2丘脑毁损术3深部脑刺激疗法4细胞移植术 伽玛刀治疗 康复治疗
MG中ossma分型中的二型:
Ⅱa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常伴眼外肌无力,一般无咀嚼、吞咽和构音困难,生活能自理,对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较好
Ⅱb(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常伴眼外肌无力,一般有咀嚼、吞咽和构音困难,生活难自理,对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一般
MG(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
1.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2.抗突触前膜抗体;3.抗肌联蛋白抗体;4.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5.电生理检查—重复神经电刺激;6. 胸部CT/MRI或X线断层扫描
MG诊断依据:早期重症肌无力因疲乏、无力和复视等不具特异性,常被误诊为心因性疾病。典型患者根据晨轻暮重的骨骼肌无力,病态性的疲劳而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可做出初筛诊断,但需做如下检查进一步确认:1疲劳试验 让病肌反复收缩或持续收缩后观察受累骨骼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