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儿童交往的发展 杭师大教育学院 刘瑛 一、依恋发展 (一)依恋的性质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指的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具有三个特点: 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 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二)依恋的发展及依恋的理论 1、依恋的理论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依恋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贝关于依恋的研究和观点在依恋领域具有代表性。 鲍尔贝认为,人类婴儿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有一种先天遗传的行为。这种行为帮助婴儿留在父母的身旁,从而降低危险,增加生存的机会。依恋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他认为喂养并不是形成依恋的基础。 同时,鲍尔贝也继承了精神分析对早期抚养质量重视的观点,认为依恋的质量对于儿童日后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2、依恋的发展 (1)依恋形成的标志 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2)依恋形成的心理基础 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 (3)依恋发展的阶段 按照有些心理学家的观点,依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见书244页 依恋发生的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三)依恋的测量 艾斯沃斯1969年 设计一个“陌生情境”测验,了解每个孩子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四)依恋类型 基于陌生情境测验,安斯沃斯(1983)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 A型:回避型,这类孩子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无依恋的儿童”。 B型:安全型,母亲在时、离开时、回来时的 表现。 C型:反抗型 ,母亲在时、离开时、回来时的 表现。 大多数孩子属安全型依恋,A、C两类又称不安全依恋,各占25%和10%。 案例分析 小红1岁生日之际,她父亲丢了工作,她父母为了如何支付帐单一直在争吵。母亲为了寻找工作,好几次都把小红托付给临时保姆。从前,小红能很好地面临这种暂时的分离,但现在,她母亲离开时,她却拼命地哭,母亲回来时,时而抱紧母亲,时而又将母亲推开。描述小红的依恋方式发生了什么改变,并解释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五)影响依恋的因素 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2、儿童的特点 3、文化因素 (六)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一般情况是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发展比较好。 父母抚养方式的连贯性决定着依恋对后期发展的意义。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但研究发现,父母对自己早期依恋经验的解释和理解,影响着日后与子女的依恋关系。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同伴交往越来越多,儿童喜欢与比自己大2岁的孩子交往。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1、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 5个阶段(书258页) 2、小学儿童择友的标准 小学儿童选择朋友时通常采用四种标准:直接接触关系、接受关系、敬慕关系以及其他关系。 所谓直接接触,用儿童的话讲就是“一起玩”。 接受关系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 敬慕关系反映儿童择友的出发点是对同伴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品质的赞赏。 小学儿童在择友过程中还根据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两家关系好)、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标准来结交朋友。 3、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从总体上讲,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 择友的同质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似的人做朋友。 择友的趋上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 (二)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及其测量 1、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 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可分为受欢迎儿童、不受欢迎儿童和中间型儿童三类。 受欢迎儿童具有以下特点: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良好的性格特点;其他特征:如字写得漂亮、仪表整洁、成熟较早等。大约7.8%左右。 不受欢迎的儿童又可分为两类,受排斥儿童与受忽略儿童。大约有15%左右。 受排斥儿童是在班级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不愿意与他交往。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攻击行为;不良品行;难以相处;其他特征:如不讲卫生、身上有怪味等。其中不良品行是小学儿童遭到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5.1%) 受忽视儿童,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或不善交往,或不敢交往,在群体中既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是否介入同伴活动中来,大家并不在意。(9.8%) 中间型儿童是指在群体中有朋友、有共同活动的同伴,也有一些人对他不亲近、不喜欢的儿童。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类型。 2、班级中的地位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受欢迎儿童和中间型儿童在班级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这些儿童

文档评论(0)

3344483c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